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福建省中考历史命题人员培训
发表时间:2013-04-23     阅读次数:     字体:【

2012年《福建省初中历史学业考试大纲》说明

 

一、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

二、命题原则

1、 认真学习和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严格遵照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实施命题。

2、 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

3、 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 试题要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试卷中避免出现纯识记的大分值试题。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历史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中国历史(含乡土历史)、世界历史。

五、考试形式

开卷笔试,考生答题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六、试卷难度

容易题、中难题、稍难题的比例约为:试题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

七、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比例:

(1)单项选择题:20小题,40分

(2)改错:约10分

(3)辨析题:约5分

(4)材料解析题:2-3题,约25分

(5)综合题:2题,约20分

2.知识内容比例:

中国历史约65%(含乡土历史),世界历史约35%。

 

2012年历史中考命题的几点说明

    一、充分体现课改精神,特别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方法的考查,让认真实行课改的学校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

    二、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精神,严格遵照《考试大纲》的规定实施命题,特别强调要执行《考试大纲》规定的题型实施命题。

    三、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历史教材内容多,识记量大,考查的内容均应是学科基础、核心的知识,是其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说将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放在首位。特别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现基础性的命题原则得到有效的贯彻之所在。

四、关于开卷考问题

一方面:开卷考不意味所有题目都是开放性。中考具有学生结业考试功能,这就决定试卷中必须有80%左右的容易题。因此,选择题一定是最基本第一层次的知识,考查的是识记能力。虽然课本中能够找到,但对于平时有读书并掌握的同学,能节省很多时间,将有充分的时间作答其他题目,这是公平的。

另一方面:开卷考和闭卷考都必须体现历史学科的许多基本能力,开放性试题往往是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的好形式,但开放性试卷不等于就是难度大的试题,也不应都是高难题,能力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并且具有层次性的梯度。

 

主要题型功能

 

一、填充题型

历史填充题型的一般功能是考查“识记”的能力,少数考查内容的选择和命题技巧较好的试题,在答题时也能够引起对历史知识简单归纳或简单比较的思维活动。在相似功能的题型中,它所消耗的考试时间比较少,而且考查结果的信度比选择题型要高。但简单地或过多地使用填充题型可能导致教学过程偏重知识记忆的倾向。

二、识图题型

历史识图题的重要功能是考查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包括观察辨别的能力、识记能力、运用历史图片的能力等。近年来,不少命题者不断挖掘该题型的考查功能,把对历史图片的辨别和理解历史图片的内涵、意义结合在一起,在题型的外观上与其他题型结合,从而考出了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并将考查的触角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识图题可以成为“开放性命题”的载体。

三、连线(匹配)题型

该题型的主要形式是在一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历史知识中找出正确的配对关系。因此从理论上说,该题型的功能是考查辨别、比较和理解的能力。但是如果组合项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就只能考查识记的能力。

四、列举题型

该题型的一般形式表现为要求举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历史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根据命题的提问角度和技巧,可以用“简单识记”的方法列举,也可能必须通过综合、辨别的方法完成,因此该题型的考查功能或者是简单识记的能力,或者是理解的能力。近年来,有些地区把列举题的形式与其他题型的形式混合改造,把题型的考查功能提高到“简单应用”的能力层次。

五、选择题型

选择题是当前被普遍使用的题型。该题型知识考查的范围比较广(不局限于名词),从理论上说,选择的过程是知识比较、辨别的理解过程,因此一般情况下能够考查比较、理解的能力。但是选择题的使用也存在命题理念和技巧的问题,如果能着眼于知识间的联系点并辅以一定的技巧(设计新的情景等)就能较好地考查理解能力,甚至还能考出高于“理解”的简单应用的能力。反之,也可能只考查了单纯识记的能力。近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型的形式引入选择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选择题型存在猜测得分的可能。

六、材料解析题型

材料解析题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的题型之一。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因此,“材料解析题”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考查“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的能力。它考查的历史内容不是单个的历史知识,而是建立在知识群体上对历史的认识或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试题中,有的材料解析题只考查了识记能力或理解的能力,这是由于材料选用不当或设问的视角仍然局限在知识本身的缘故。材料解析题是“开放性命题”的载体。

七、简答题型

简答题由于其知识的容量和分值较小的原因而有别于大型主观性试题。

题型的功能应该定位在“应用能力”考查的层面上。即解题的过程应体现知识的迁移,需要运用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它适用于有知识间的联系但知识的量不多、需要运用分析的能力但分析的过程不很复杂的历史内容,如对某个较大的独立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或内容归纳;揭示历史问题某方面的因果关系;概要揭示历史现象的某些特征;简单比较几个历史知识的异同等等。在实际的试题中,有的简答题要求列举历史事件的内容,或要求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意义、影响等,但这些原因、意义或影响在教科书上已经有现成的答案,类似这样的简答题实现不了其应有的功能。简答题可以成为“开放性命题”的载体。

    八、论述(问答)题型

    这是传统的大型主观性试题题型。特点是知识容量大,并有很大的空间供分析问题能力的发挥。所以论述(问答)题型应该发挥“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功能。它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释历史理论问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命题内容的选择和提问的视角要注意知识的综合性,注意解题所需的各种知识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注意提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论述(问答)题型要实现其功能就应突破传统的形式限制,改革死板的“标准答案”及其“采点评分”的方法,杜绝以抄袭教科书结论为主的命题观念和方法。论述(问答)题型是“开放性命题”的载体。

试卷中用多少题型?通常情况下历史试卷的题型数在4—6种比较合适,但主观性题型数不能少于2种,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加强主观性题型的采用力度。

 

题型运用示例

 

一、填充题的试题评析

例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点评:这是填充题中“陈旧”命题的例子。命题没有错误,考查基础知识,命题技巧简单,只是照录教材语句或稍加变动,能力考查的层次一般是简单记忆。许多地区这类填充题占有很高比例,且分值较多,这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也会给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2: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答案:非洲独立年)

点评:命题不规范,有“暗示”的成分。

例3:美国通过           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又通过         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点评:把两个存在某种关联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填充题。它使考生注意到历史知识间的联系,有可能将“简单记忆”提升为“理解记忆”。

二、改错、辨析题试题评析

改错题: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以上内容有二处错误,请指出并订正。

答案:“刘少奇”改为“毛泽东”;“选举周恩来”的“选举”改为“任命”。

点评:改错题一定要明确告诉有几处错误,一般不要超过两处错误;题目设计要周全,不要产生多种的答案,改错题是只改错不说明。

辨析题: 

1.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以上内容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删掉“林彪”。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就被粉碎了。

2.清朝统治者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以上观点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错误。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完全禁止。

3.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这种说法对吗?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地区进行了侵略。

点评:辨析题只要求指出错误并说明“为什么”错即可,说明不要求展开、论述。

3.(2009年宁德卷25题)九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编写的历史课本剧中,有一场景如下:1695年的某天,英国国王亲自拟定并颁布征税法令…… 

 
 
对该场景小历和小史有不同的看法(如图7)。你认为谁的看法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点评:辨析题的情景设置贴切自然,卡通形象生动有趣,问题的设置与答案符合史论辨析题的要求,是2010所有中考试卷辨析题中的亮点。

三、选择题试题评析

试题考查的内容多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试题的题干和备选答案清晰准确,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等。试题在命题技巧上有所创新,如将选择题和填充题、识图题、材料题的形式相结合,注意设计新的问题情景和提问视角等。在这一方面的改革尝试比过去有增加的趋势。

选择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和简单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在题干中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和提问视角。但是试题中陈旧的命题观念及其命题技巧的仍然需要提高。能力考查层次不高的现象还占据较大的比重。命题时直接抄录教科书的语句,命题欠规范、不够准确的问题时有发生。另外,选择题题量和分值不应过高。

例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华民国成立

点评:旧试题的代表。仍有一定比例。历史试卷中适度存在单纯考查“识记”能力的试题不足为非,问题在于试题的“面孔”不应一成不变。

例2: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过大江”指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例3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1)美国的经济援助(2)战后军费负担较小(3)本国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4)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5)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A(1)(5)     B(2)      C(3)       D(2)(3) 答案: A

点评:这二道题都存在着不规范或欠科学的地方。例5题干中的“过大江”已经暗示是 “渡江战役”了。例6把“本国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排拆在正确答案之外,似欠妥。也许教科书强调了美国的援助和利用科技成果,但教科书有强调的另外二个因素恰恰也是“共同原因”之一。

例4(中考题)今年6月,台湾有一批食品在泉州市场上销售,其生产日期是中国民国94年5月,保质期一年。这批食品的保持期限到

A.2005年5月                   B.2006年5月    

C.2007年5月                   D.2008年5月

点评:本题题干精心设计新的情景,作答本题首先需要知道中华民国元年是1912年,其次要掌握计算年代的方法进行运算,聪明的学生也可以在“今年”中去推测。(2005年)在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大陆的热点话题中,把历史与现代,台湾与泉州联系了起来。引伸台湾食品保质期十分贴切,使学生感受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解历史的兴趣。

例5.由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冠、亚军参加的足球联赛冠名为解放者杯,这是为了纪念南美的解放者:

A伊达尔哥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查巴塔

点评: 本题的题干不仅活泼,而且情景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的引出自然贴切,于不知不觉中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历史的理解.

例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请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

A南北朝     B唐朝   C南宋  D 明朝

点评:这是在编制题干时精心设计新的情景,也是近几年选择题改革创新的新趋势。能够考查理解能力。

例7: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徐  骧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经,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佟麟阁

以上名言历来为人民吟颂推崇,其思想情感共同点是

        A.关心百姓的疾苦         B.关心自己名节

C.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激情   D.反映了清正廉洁的愿望

点评:题很好地考查到情感、态度价与价值观,且设计比较新颖。

例8下列图示反映了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点评:整合学科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掌握终身有用的知识比死记硬背无用的内容更为重要。这种导向值得赞赏!

例1.选择题:我国用“改革开放的春天”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宣传口号,这件事最早发生在

A.土地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完成时  

C.文化大革命结束时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该题题干表述不清,“改革开放的春天”是比喻,非“宣传口号”。“宣传口号”也不是“件事”,而是一种现象。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2.丘逢甲《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相关联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图片、实物与文字一样也承载着历史。

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开国大典      D.中美建交

9.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民主政治发源于古代的

     A.埃及           B.印度        C.波斯      D.希腊 

13“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14.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

16.清末考取状元,但未贪恋官场,而选择了实业救国,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A.张謇      B.梁启超      C.李鸿章    D.荣德生

18.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后来却严重制约着苏联发展的经济体制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斯大林模式

 

 

 

 

 

 

19.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图3标志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东盟

20.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调整人际关系、建立礼乐文明社会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2.书法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4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部分标识,融入了中国书法艺术。其构思取材于 

A.草书    B.篆书    c.楷书    D.行书

23.《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和批判。这些作品创作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5.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李四光     D.杨利伟

28.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能验证这一说法的理论是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万有弓{定律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9.“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爱迪生的贡献是

A.研制彩色电视机 B.改良蒸汽机  C.研制电子计算机   D.发明电灯

30.贝多芬的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他曾视拿破仑为英雄,并为他谱写了

A.《命运交响曲》    B.《田园交响曲》   C.《英雄交响曲》  D.《合唱交响曲》

三、连线题试题评析

它的能力测试目标大约在“识记”和“理解”之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命题特征。

例1: 蔡  伦     发明地动仪

      张  衡     改进造纸术

      李  春     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

      僧一行      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

点评:例1中,尽管各组连项之间不能互通,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使考生在答题时产生“比较”、“鉴别”等思维活动。例2的几组连项之间基本没有关联,“死记硬背”是考生答题的唯一手段。

四、“识图题”试题评析

例1:下图名称是        。(图略。地动仪)

点评:这种类型的识图题在试题中占较大的比例。考生在答题时首先需要通过观察才能确定这是一幅什么图。但是这种观察是非常简单的,如果事先已经知道这幅图,甚至完全可以用“记忆”的方式答题。试题能够考查学生了解历史图片的“熟练”程度,但无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利用历史图片的技能。

例2:根据《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请回答:

(1)上图英文字母A代表的地名是           。(九龙)

(2)中国政府在哪一年对上图地区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

     (3)上图地区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或祖国强大或中国国际威望提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点评:这是考查辨别利用历史地图能力的试题。这一类的试题大多避免了简单化的做法,即不仅仅让学生说出这是一张什么图(地图名称),而主要的设问方向在于辨认和利用图中的历史内容。这样的试题有可能考出比“简单识记”更高的能力来。

 

 

 

 

 

 

 

 

 

例3:写出图三名称______,

并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想。

点评:这是把历史思维的“发散性”和历史试题的“开放性”引入“识图题”中,考出了新意。

五、“列举题”试题评析

例1:列举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点评:这道题代表 “列举题”命题的主要倾向。命题没有错误,但命题技巧平平。

例2列举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纠正党内错误倾向内容的会议名称。

点评:这道题的命题技巧与方法上与例1基本相同,但是它放大了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和时间长度,使考生必须具有更多的综合和辨别历史知识的能力。考生只有从众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会议”中筛选出“有纠正党内错误倾向内容的会议”才能正确作答。代表了另一种倾向。

   例4: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人重视人民的卫生健康,我国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因此,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我国人民一定能取得战胜“非典”的胜利。请你列出三项解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重大的成就。

点评:显然这道题联系现实比较“生硬”。媚和 “政治”很没味道!把握住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才是这类例题的关键所在。

六、“材料解析题”试题评析

    在许多试卷中材料解析题,往往命题思路活、技巧娴熟、材料选用得当、试题形式多样或有新的创意、能力考查的层次较高的试题占三分之一弱;材料陈旧、设问简单或未能发挥材料题功能的试题大约也占三分之一。明确题型特点及其考查功能的特征,提高命题技巧仍是今后要十分注意的问题。材料解析题把联系“现实”、思想教育、答案“开放”和考查“情感与价值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倾向将对历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从命题技巧看,大约有三种情况:

    一是材料与设问结合自然,让考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中的问题。材料为知识的迁移牵线搭桥,解题与材料分析结合在一起。

    二是能够从材料中引出历史问题,设问与材料关系紧密,但问题的解决与材料关系不大。

    三是材料与提问联系较少甚至完全无关,或者材料陈旧,答题很少甚至无须“分析”的过程就能完成。

例1: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的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的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1) 材料引自美国历史上什么文献?该文献由哪一机构发表?

(2)“这些殖民地”为什么要“自由独立”? 

(3)“这些殖民地”人民取得独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独立宣言;北美大陆会议。

(2)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对欧洲和拉美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点评:这一道题的命题思路和方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首先,材料来自教科书。因此第一问就有可能变“理解”为“简单记忆”,能力考查的层次被降低。第二问针对材料所涉及的那一历史事件发问,问题关系该事件的本质或要害。如题中的“殖民地为什么要独立?”第三问再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历史因素,诸如原因、意义、作用等。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材料题的特点和功能,但未能很好地发挥材料题的作用。因为能够展开分析的二问、三问恰恰与材料内容的“本体”相脱离,这些提问一般都是围绕教科书对“事件”的描述、分析和结论来设定的。也就是说,解题不是在“基于材料内容,联系所学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是在“基于教科书内容,联系教科书结论”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打一定的折扣。离开了“材料”的材料解析题一定会丧失其一部分功能。

例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1) 上述材料出自哪一文献?

(2)颁布这一文献的是谁? 

(2) 这一文献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

(4)这一文献具有什么性质?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孙中山;(3)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点评:这道题(包括类似题)的命题方法有问题。第一,提问与材料脱节,除第一问与所供材料尚有关联,其余的基本无关主要靠记忆。第二,典型的“株连”答案,第一个提问不会后面也全完蛋。选择和利用好“材料”是材料题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最基本的原则是:材料要为“分析活动”的展开和“知识迁移”提供内容、创造条件。

例3:(2005中考题)28.“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句歌词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及功绩。

请回答:

(1) 这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各是谁?

(2) 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各形成于党的哪次大会上?

(3) 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

(4)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报告是什么?

(5) 邓小平的许多名言被广泛传诵,你能否说出一句邓小平的经典之言?

点评:本试题引用的材料学生熟悉也生动,立意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明显。

第(2)问“领导集体形成于……大会上表述有问题

第(3)问“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开始事件是什么?答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猜测命题者的思路可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 改革开放开始 → 生活水平提高 →“富起来”。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富起来”的开始。逻辑上就不成立;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开始事件”欠严密。 

第(5)问“说出一句邓小平的经典之言。这个问题答案没有办法制定。首先,学生如果说出了邓小平的话,评卷教师又如何界定它是否属于“经典”?其次,学生如果说出了实际不属于邓小平的话,评卷教师又如何确认?

例4:(2006中考题)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个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材料二  图3(略)是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碑文写道: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永乐十五年(注:1417年)五月十六,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

——以上材料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P128

 依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1) 依据材料二,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答出两个要点即可)

(2) 今年是郑和首航西洋600周年。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点评:该题一样关注社会热点问题;3个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各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难易适中,第3问是本题的重要亮点,它不仅体现一定的能力要求,而且更突出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5: “今天所谓的‘台独’分子,原是那些最低微、最卑劣者的份量都够不上的,因为它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是被野心分子利用的,是为民族主义所唾弃。大家自然明白:台湾被日本侵据的50年当中,全台湾志士也个个在流血……”

蒋经国——(蒋介石之子)

(1)依据材料指出蒋经国对“台独”分子所持的态度

(2)日本是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的?

(3)用三国、元朝有关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3年,中、美、英三国通过的哪个国际文件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4)你认为阻挠台湾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点评:在这道题中,“历史”与“现实”结合得都比较好,无论是引用材料、设计情景,还是提出问题都自然贴切。能够从现实出发,自然地引出历史,又从历史学习中导出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现实”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的关系,说明命题都把握住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本质联系。

例6:(2006中考题)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厦门与台湾当局控制的                       

材料二:

 

 

 

 

 

 

 

 

 

    金门隔海  相望,最近距离不足四千米,当你参加“金门一日游”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的两边,各竖立着一个巨大的标语牌,这边写着“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那边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1) 宝岛台湾在历史上曾被哪两个上殖民国家侵占过?

(2) 比较材料一中两条口号的共同之处。

(3) 举出中国政府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两个成功事例。

(4) 历史上国共两党为中华民族的利益曾经实现过几次合作?今天的再度握手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积极的意义?

答案:(1)荷兰  (2)统一中国  (3)香港、澳门的回归 (4)两次,答案能围绕“有利了解,增进共识,有利统一”等有关内容的给分。

点评:该试题切合时政热点,社会关注问题;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反映历史为社会发展、政治进步与改革服务的历史教育思想。材料新颖、生动,贴近社会生活;4个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且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难易适中,第4问体现一定的能力要求,是本题的重要亮点。

七、简答题和论述问答题试题评析

各地对论述题型的重视度比过去有提高。一般试卷分值百分比在15%到40%之间,平均为25.53%,命题质量略有提高。“陈旧”的试题(指考查内容、提问视角与方法、试题形式等都一成不变沿袭“传统”的试题)仍然存在,但比重有所下降,大多数试题或在考查内容,或在方法形式,或在提问视角上有所变化,但命题思路跳不出教科书的羁绊,提问“直白”是这些试题的共同特征。少数试题形式活泼,能够设计新的提问“情景”。也有注意知识的“综合性”,综合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如“小切口,多层次”,“归纳比较”,“大范围串联”等。但真正能够考查“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仍然为数不多。

论述题的另一特征是要注意联系“现实”,注意发挥试题的思想教育功能。在“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方面,改革力度应该明显加强。如何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做有益的尝试。

例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点评:陈旧试题的代表!这类试题存在的时间不会少于20年,两种不同的题型,但考查的功能都相同——简单识记。当然,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属于最基本的知识范畴,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考查也许还将年复一年的考下去。但是,是否能改变考法?试题提问的视角和形式是否也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呢?

14.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的历史后,请从这段历史中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事件,以书面形式简单介绍给你的同学。

点评:命题者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如果本题是闭卷考,能考查学生的史实识记能力、资料概况能力,且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但作为开卷考试题,本题的测试功能荡然无存。

例2: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而古巴领导人卡斯物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以上是两位著名人物对经济全球化的两种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点评:本题从材料解析题的角度设问可能更合适,要求学生论述(说明理由)“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显然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另外仅此一问,没有事实、事件、具体的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历史题有所不妥。

例3:(2005中考题)8.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展开,请你写出该文件的名称。(答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什么?(答案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答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这是“问答题”吗? 把“?”改成“——”就是填空题。其实它原本就是填空题,它所测试的就是填空题的识记功能,问答题的题型在这里实际是一种形式。问答题属于主观性思维范畴,能力测试是其主要功能。试卷中浪费重要题型功能,势必导致考试导向错误,产生不良影响。

例4: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可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却毅然声明放弃德国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美国于1945年在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后,爱因斯坦又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请你结合二战的有关史实,就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或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对“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发表看法的参考答案:

(1) 赞同“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

(2) (2)不赞同“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

(3) (3)对“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对“爱因斯坦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发表看法的参考答案:

(1)赞同“爱因斯坦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

(2)不赞同“爱因斯坦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

(3)对“爱因斯坦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难于表态

评分说明:采意给分,关键看是否联系现实,观念是否正确,情感是否丰富,语句是否顺畅,逻辑关系是否强。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在爱国主义和战争问题上认识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键是考察学生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 是否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国际意识(包括理性的、全面的受国主义),是否能认同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念。参考答案以外的其他答案均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评分标准给分。

一等(9—10分):史实清清楚,情感丰富,有正确的价值观,逻辑性强,语言流畅;

二等(6—8分):史实清楚,情感较丰富,有正确的价值观,逻辑性较强,语言流畅;

三等(4—5分):有一定的史实清楚,价值观基本正确,语句通顺;

四等(3分以下):史实不清楚,观点错误,语句不通。

点评:该题与以往的类似试题相比有二个不同。一是不专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二是考查学生对某一问题判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该题内容的选择贴合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学生能够“议论”的问题。题目的“参考答案”将三种观点并列处理是合理的。因为第一、第二种观点都强调了问题的某一个侧面,但并不否认问题的另一个侧面,第三种观点中合理因素的集中体现三种观点都能检验学生是否“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国家意识”,“是否能认同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念”,因此三种观点之间不存在应该肯定谁和否定谁的问题。因而,“参考答案”在评分细则上统一拟为四等亦尚不可。

但是在具体阅卷时对评分标准的掌握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标准过细,不利于这类试题功能的发挥;标准过粗,可能会影响评分的公正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另外还有试题的史实依托不够问题。

例5:学校“时事论坛”组织了一次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辩论会。有人认为“和平与安全”重要,有人认为“经济与发展”重要,也有人认为“和平”与“发展”同等重要。请你结合当今世界的有关史实,代表其中一方写一篇发言稿,陈述自己的看法,须自拟标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拟定题目,表明观点:

认为“和平与安全”重要的参考答案:

“和平与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和平和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也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例如恐怖袭击事件发生频繁,地区、民族和宗教冲突不断等。

认为“经济与发展”重要的参考答案:

“经济与发展”是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动力、保证。当今世界发生的威胁和平与安全的事件很多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只有均衡发展经济,才能减少不安定因素。

认为“和平”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参考答案: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评分说明:采意给分,关键是要认清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今人类在和平与发展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需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参考答案以外的其他答案均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评分标准给分。

一等(7—8分):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条理,说服力强;

二等(5—6分):观点明确,有论据,有论证,有一定说服力;

三等(3—4分):有观点,有论据或有论证,说服力不强或观点不明确;

四等(2分及以下):无观点、缺乏论据或论证,语句不通。

点评:这是历史小论文的代表。历史“小论文”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

关键在于二个方面:第一,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有话可说,能够说自己的话。第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如何细化和科学化。

史实方面一定不会是毫无范围或要求的,有的时候缺乏最重要的论据,观点就可能牵强,同样,孤证不立。谁的证据最准确、最多,相对的说服力也就最强。

     (1)观点的发散性与观点的正确性的关系处理。

     (2)答案的个性与评分标准的公正性的关系处理。

     (3)评分标准的统一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处理。

空而大的设问题目,2006年中考题综合题出现的还有:

请你结合以上图片内容,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请就如何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这一趋势的挑战?”这类设问没有针对性,且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丧失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效度。

例6:自秦朝开始,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中央和地方不断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隋、明三朝在地方上设置的行政机构各是什么?

(2)对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同学们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完全肯定;二是完全否定;三是认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你赞同哪一观点?请说明你的主要理由。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详略)

注:无论同意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理由充分,表达清晰,即可得2分。只同意某种观点,没有说明理由的,不得分;表达欠妥当的扣1分。

点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导向问题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论导向问题。不存在开放性!

(2005中考题)拿破仑是大家熟悉的法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历史上对拿破仑的评价始终是个焦点,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对话,面对争辩,请根据史实写出你自己的见解。

甲同学:拿破仑是英雄,应该肯定。乙同学:拿破仑是战争狂人,应该否认。

点评:该题目的题面没有问题,其问题在于试题的答案对“学生只要回答其中的一种观点即可”,也就是答案对出现的三种观点,即拿破仑是英雄,应该肯定;拿破仑是战争狂人,应该否定和一分为二辨正评价拿破仑的三种答案都一样给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可以片面、不可以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历史学的思维特点就是“辨正” 、“一分为二”分析问题以及史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富有创新精神是对的,但不是不要科学性,不是不要主导性。试想一个只认为拿破仑是英雄应该肯定,或只认为拿破仑是战争狂人应该否定的学生,他因此可以得到该问题的满分,也就是肯定他的历史思维是正确的。这可以吗?如果带着这种思维走向生活、工作、走向社会将会对他有什么影响?

(2006中考题)“你对斯大林模式是任何看待的?(可从利、弊、有利有弊三方面中,任选一方面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点评:本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存在问题,历史教育遵循的是辨正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多角度审视,不能“任选一方面”,不能只看到斯大林模式的“利”,而不能只晓得它的“弊”,应该全面看待问题,发挥试题有价值观判断的导向功能。

例7:请你将2003年发生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编写成历史教材。(要求(1)设小标题。(2)编写历史事件的诸要素齐全。(3)字数在200字以内)

参考答案极评分标准:根据题目要求和学生答题情况的酌情给分,差的给1—2分,较好的给3—4分,好的给5—6分。

点评:历史考试引入“作文(小论文)”是近几年的事情。历史小作文(论文)的例题形式能够较大限度地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创造力,这对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本题采用“自由例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但是该题在题意和结构设计上似有商榷之处。首先,什么是“重大”历史事件?孩子眼中的“重大”与成人或许不一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阅卷教师如何处置?“评分标准”未加说明;其次什么是“编写历史事件的诸要素”?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说学生也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届时“五花八门”的答案,阅卷教师又将如何处置?另外该题对“评分标准”的处理比较简单,没有制定出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标准来。历史小论文的评阅也需要一个具体的评标准。一方面它可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能使不同的能力和情感需有具体的比照物,有了比照物才能区分能力和情感的差异。

论述题:罗斯福新政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涉及价值观问题。关于罗斯福新政,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显然,罗斯福新政应充分予以肯定,它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它作为改革史上的典范而载入史册。而该题答案却允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成功了;失败了;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且都可以得分。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不存在“失败”或“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的提法,否则历史教育将失去“价值观教育”和“价值判断能力培养”的意义。

例8.论述题:有人说:“美国是靠战争起家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用具体的史实来说明。

本题答案仅提供“同意”一说,显然不符史实。该题与例1恰恰相反,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美国靠战争起家”,只是一家之说,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作为正确的结论而要求学生用史实加以论证。

例9.2008中考“活动题”)

下面是该班同学设计的活动方案,但顺序上有些不合理,请你帮他重新排序。

①收集资料   ②设计展示方案 ③确定主题,明确活动内容和分工  ④加工整理资料⑤展示成果。正确顺序:

  ③                                      ⑤ (请填写序号)

评析: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入试卷,是命题形式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考查的一个突破,是命题技术上的一次新尝试,有助于引导历史教学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本题如果将设计展示方案调整为“设计方案”或“展示方案”,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明晰②④的先后顺序。

例10:.(“活动题”)历史新课程倡导我们积极主动参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参观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举行故事会、知识竞赛、演讲赛;编辑历史报刊、板报;进行社会调查;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参与研究性学习或其它历史学习活动。请你选择一次对你影响最深刻的历史学习活动,完成下表:

项  目

内             容

活动形式

 

活动主题

 

你所承担的任务及完成情况

 

你的收获(或感受)

 

点评: 2005年中考试题,把一次印象深刻的历史活动反映到中考试卷之中,是一次大胆尝试,他需要基于对课改理念、考纲精神的领会理解。评价组讨论后形成共识,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该考题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引导教师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学习活动,对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触动,它发挥了考试的导向功能,基于这一点就应该给予肯定!试题既考查了过程与方法,第4栏“你的收获(或感受)”更考查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好编造,这是试题的重要亮点。让有开展实践活动的班级受益也是正确的导向。当然本题的“活动”界定、评分标准制定可以进一步探讨。

例11: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美活动引起了某班同学们对美国历史的极大兴趣,请你围绕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历史内容,帮助他们制作一期黑板报。(9分)

要求:①黑板报拟定一个主题。

 ②参照例子,再另行设计两个与主题相关的栏目,并写出栏目的标题;标题下各列出两点与标题相关的内容提要。

③文字简练,设计合理,形式不拘。

(主题)

(例)转折之战(标题)

萨拉托加战役(提要1

葛底斯堡战役(提要2

 

点评:该题设置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内容,先通过创设“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一情景,考查了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阅读、归纳、概括、表达能力的过程展示,由于主题内容不限,极具开放性,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发挥了考试的导向功能,值得肯定!但试题第②点表述不够清晰,造成学生审题有障碍。

例12.(2008中考)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了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某校九年级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活动,请你一起参加并探究相关问题。

展板一(略)                                展板二(略) 

 

 

 

 

 

 

 

 

 

 

 

 

 

 

 

 

 

 

(1)展板一、展板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给展板三确定一个主题,并用简洁的文字为该展板第一副图片撰写解说词。

(3)你认为取得上述成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评析:通过五幅图文(表)设置三块展板,形式创新。突出考查学生从图文(表)中识读提炼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第(1)、(2)问都要求学生从图片、表格数据获取信息转化为文字说明来陈述历史问题,由文字材料转化为图表形式来表达历史问题,在信息的转化过程中经过推理、分析、比较、判断等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在前两问的思维基础上,探究所有信息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正确解答第(3)问。

例13.(2007中考)

   “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在市民中引起极大反响。结合“福州十大名片”(20进10)选票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链接:

福州十大名片选票(20进10) 排名按笔画顺序

01三山两塔

02三坊七巷

03马尾船政

04东南汽车

05寿山石雕

06评话

07严复

08佛跳墙

09青云山

10昙石山文化

11林则徐

12闽江公园

13闽剧

14海交会

15黄乃裳

16脱胎漆艺

17温泉

18鼓山名胜区

19福州熊猫世界

20榕树

(1)选票中的哪一张候选名片是史前时期闽文化的典型代表?(2分)

(2)如果你参加投票,你会选择“严复”“ 林则徐”“黄乃裳”三张候选名片中的哪一张进入“福州十大名片”,请从历史角度写出选择理由。(4分)

(3)为了宣传选票中的候选名片,请你为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两种活动形式。(4分)

评析:该题结合前一时期福州评选“十大名片”热门话题,创设类似真实情境,通过体验方式,考查了乡土历史的重点知识。形式新颖、设计巧妙,在重点知识与热点结合的背景下,将乡土历史与教材叙述的历史很好地结合起来,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等能力。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现实,激发其爱乡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尤其是第(3)问为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两种活动形式,立足学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对如何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以及乡土历史试题的命制也具有指导意义。

 

建议与总结

一、建议

1、围绕基础知识,重点内容重点考。

   2、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促进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

   3、发挥史鉴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政治进步服务,热点问题不回避,但不生硬迎合。

4、主观性试题的能力考查应有层次性。

5、创造性地改造旧题。

6、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7、努力开发具有“开放性”的历史试题,提高命题质量。

8、杜绝命题及其评分标准欠准确、不规范的现象。

二、总结

1、转变观念,体现新课程精神

要真正发挥考试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而不能仅仅为了“选拔和甄别”。必须加大试题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从考试方式到试题内容都要注意渗透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试题要尽量贴近新课程对评价的要求。在例题观念上,要加快从知识立赣能力立意方向改变的速度,全面提高试卷对能力考查的层次和比重。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要注意加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要注重通过考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独特的能力。

如何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考查可以理解;如何考过程合和方法?有设想,无体现。情感能否考?有实践,有创新,也有问题。

2、应进一步完善试题的编制

在保证稳定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命题创新。争取做到稳中求变、稳中求质、稳中求进。加强对命题人员的培训,提高命题技能。在现有条件下应尽量多使用“混合题型”。大家都来参与“开放性”试题、联系“现实”的试题、考查“情感”的试题和大型“综合性”试题的探索,并不断反思和改进命题观念、命题方法。进一步加强试题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努力挖掘与考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点上去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历史。应加强试题语言的科学性,设计更为恰当的情景,以引发学生的思想。

3、科学制定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创新、答案的多元化、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之上的,2003年有试题要求回答拿破仑是“资产阶级改革家”还是“战争狂人”,其“评分标准”不分青、红、皂、白,不论观点如何凡能说出“理由”即能同样得分。这样的做法失去了历史考试在科学性方面的标记,也放弃了历史考试应有的价值观的“导向”。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要用正确的知识作为载体,否则这种开放题既不符合考试的要求,更与历史学科所强调的学生应掌握正确历史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以考促教,考教互动

对一考试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各地区应给予高度重视。提出的教学建议应努力实施,以考试促进教学,考教相长。建议以历史中考反映的问题为“案例”,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
下一篇: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