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本次修订总体框架设计和内容编排,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注意“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一、“内容标准”部分的修订
1.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和国际上通行的体例,坚持历史的时序性特征,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被打乱时序的史实进行重新排列,删除较难和较偏的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
2.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主线。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及历史基本特征为核心;中国近代史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中国现代史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史则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3.选择和修改课程内容要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体现社会的进步和学科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生的经验,贴近现实生活。
4.为落实课程目标,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并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列表显示,相互对应,使之更为直观,更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创新留下一定的空间。
二、“前言”、“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进行修改
1.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
2.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课改十年的经验,对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和阐述,使目标要求的层次更清晰,内容更完整。
3.进一步完善实施建议,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对历史课程教育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此次修订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样,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历史教育又有它的独特性,那就是:它是在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中,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感悟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拓国际视野,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生的基础。
四、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修订
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文本形式上,仍然保持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即《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不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使之更为简明扼要,而且更加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综合塑造等方面的特殊功能。
1.对前言部分的修改与发展
根据课程专家的意见,对前言部分中的“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征。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以及教与学的创新。
根据对调研意见的分析和修订的原则,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进行了较大调整,这也是这次修订工作的重点。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保持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六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划分,但对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适当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种设计符合国际上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普遍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总体框架设计和内容编排,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从已经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这样的编排获得了广泛的肯定。
2.对课程目标的修订与发展
保留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横向上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这三个维度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的结合更为紧密。
3.对课程内容的修订与发展
这一部分的修改较大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修改。
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一是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二是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三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表1反映了六个学习板块主要增、减内容。
表1 历史课程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学习板块 |
增加的内容 |
减少的内容 |
中国古代史 |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兴盛 |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
中国
近代史 |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齐白石 |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
中国
现代史 |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
世界
古代史 |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
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马可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
世界
近代史 |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
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 |
世界
现代史 |
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
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 |
第三,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历史课程标准中。除了具体的内容之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4.对实施建议的修订与发展
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重新排列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叙述顺序,并对各个部分的文字做了较大修改,使要求更为明确清晰,更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在“教学建议”中,此次修改的重要发展是概括地提出了七点建议,并加以说明。这七点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力,给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删去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教学活动案例,将其放在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
在“评价建议”中,此次修订的最大发展是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另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突出的发展是扩大了教材的范围,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并进而区别了它们之间的不同功能:“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学图册属于辅助性的学习材料”;与教科书配套的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主要作用是提出怎样利用教科书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参考方案和必备的资料。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显著变化是提出了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四项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的目标性原则;具有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性原则;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精选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性原则。
五、此次修订工作,特别关注了以下一些重大问题
1.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
在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中国近代史部分,增加了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内容。在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等内容。为保证上述内容的教学,适当压缩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2.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
适当弱化学习主题,采取编年体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历史的时序发展中,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从根本上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
在“课程内容”中,更明确地强调把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之中。如中国古代史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史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现代史部分,要求学生“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
3.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次修订工作本着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力图使历史课程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注重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了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提出“初步形成对国际、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通过中国现代史的讲述,要求学生“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世界现代史的讲述,要求学生“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等等。
4.注重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为继续落实这一精神,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中,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5.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负担
通过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的时序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编排具体的课程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也从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通过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突出重点,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内容,降低难度。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31个知识点,真正贯彻了减负的原则。
6.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此次修订工作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其发展规律,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重新编写课程目标,力图使目标更加明确,更适应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
第二,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强调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中,都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三,在内容的编排上,采用了“点—线”结合的方式,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第四,针对不同的年级,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要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和史实的区别;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坚持十年新课改的正确方向,在文本结构上基本保持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形式。但是,无论是在文字表述方面,还是在课程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都有一些新的特点。
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以及教与学的创新。
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弱化学习主题,采用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地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与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纵向的目标结合得更为紧密。
在课程内容上,根据“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在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重新排列史实,并提出必要的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同时根据上述原则撰写导言。
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实施建议”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活动、评价实施、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留有更大的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