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既是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也是同仁们最受关注的一门学科。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使我感触颇深,获益匪浅。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这个主体,运用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探索、反思、创新,逐步使自己完善、成长起来。从04级开始,所带的每届毕业班学生整体数学能力都较强,考试成绩均名列片区前茅。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旨在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一、培养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方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数学是一门逻辑学科,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感觉抽象、枯燥,要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必须首先从“兴趣”入手。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刚参加工作时,总喜欢用老师的威严来管理学生。时间一长,上课没人敢发言了,死气沉沉,课后更没人敢来问问题了。就连路上遇到老师要么绕道走,要么战战兢兢地打个招呼。何谈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后来我改变了认识,开始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他们交心、谈心,尽量以优质的服务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逐步建立起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05级有个叫赵欣的女生,聪颖好学,具有学习数学的天赋,但胆小怕事,课堂上常常出现欲言又止的窘态。我意识到曾经一次因误答问题我对她的批评,使师生产生了隔阂、拉开了距离,后来通过交流沟通,课堂上她活跃了许多,常常因精彩的回答而博得阵阵掌声。这样自从和学生建立好关系后,课堂氛围活跃轻松了,发言的人多了,平时挤到办公室问问题的人也多了。我想“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
2、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不能把数学和生活割离开来,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数学教学必须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如:在教学多边形的有关计算时,我常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测量;在教学方程时,多把古代算法里有趣的传统问题带入课堂;在进行多面体的教学时,发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柱、锥等模型;在教学函数和统计时,把生活中的实例引进课堂。这样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乐趣,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3、创新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
一贯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让学生疲乏、厌倦,尤其是数学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改变、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授新知识时,我往往采用课堂置疑法,创设悬念情境,激情引趣发现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导入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姚明是同学们熟悉而喜爱的篮球明星,高大而帅气,有人说姚明特厉害,一步就能迈3米,对于这个说法你信不信?(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36米,体重139kg,腿长约1.3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讨,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性,又锻炼了思维的主动创造性。较难的知识点,我则多采用课堂讨论来完成,这样学生参与度广,积极性高,能较轻松、便捷地掌握知识点。巩固练习时,又常采用课堂竞赛、学生相互出题、相互讲解等方式来完成。总之,我认为,教师的教法要常出新招,让学生乐此不疲,始终有一种新奇感,一种吸引力,自然对数学这门课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了。
二、鼓励与引导,提高学生信心
鼓励就是一种沟通,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思想上的障碍,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班上有个叫邱万兵的同学,以前上课精力总不集中,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记得有一次,我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看谁先想出来。他战战粟粟地举起手,于是我马上点了他的名字。可是他的作答却是风马牛不相接,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他尴尬的满脸胀得通红,我连忙对大家说:“同学们,邱万兵虽然回答错了,可他主动举手,很勇敢,而且还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我们应该给他以鼓励。”说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我又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不要怕错,只要勤思考多举手,下次一定会回答正确。”而今的邱万兵同学,在课堂上思维敏捷,他的作答,常常令全班同学,甚至老师都刮目相看。我想,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多给学生以鼓励,就会琢顽石于美玉。
在学习上,我认为成绩差绝不是差生。“进步就是好学生,提高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善于捕捉,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不断增强信心,不断提高自己。05级时,班上有位学生叫王宁,其余科成绩均较好,唯独数学成绩不理想。我多次找他谈话,让他明白每次考试哪怕多得1分,都是进步。这样不断打气,不断努力,升学考试时,他考出了A卷95分,B卷42分的好成绩,被南部中学录取。
三、相信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
初中学生,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过去那种传统的“灌输式”、“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只能让老师忙,老师累,而学生却什么都不会。几年的尝试,让我认识到只有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些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机会,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指导学生自学。有些章节内容,先让学生自学,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我主要释疑和总结。后面的习题,我也只讲学生不懂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几道,其余的让学生相互订正,老师检查。如在教学有理数的运算考虑到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我让学生充分自学、总结运算法则,我只是针对-12、(-1)2、(-2)3……等这类特殊易错的题型进行讲解。我认为,这种老师精讲、学生自学与精练的方法,把思考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很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2、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对于个别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如:求三角形有关线段的长时,让学生掌握既可以用勾股定理来求,又可以用相似、全等来解,还可以用面积法来求等。又如在复习圆周角一节时,针对例2,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基本题目如下: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高为AD,求证AB×AC=AE×AD。变式题1,若擦去AE,添上AB=6,AC=4,AD=3,求⊙O的半径;变式题2,若改为擦去AE和AD,BC=a,AC=b,AB=c,外接圆半径为R,求证:a/sinA=b/sinB=c/sinC;变式题3,D是BD上一点,∠CAD=∠BAE,求证,AB×AC=AD×AE,这样控制了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辐射面。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灵活,解题技巧大大提高。
3、让学生当小老师。课堂上有些内容可以由学生上黑板来代替老师讲,课堂外鼓励学生到处搜集资料,把一些典型题例拿到课堂上来,引导其余学生做,并讲解其解题技巧。这招也真灵,由于学生表现欲望的指使,他们开始关注数学,提前预习,到处搜集资料自己先解会,都跃跃欲试想当小老师。就连以前只能考三十多分的韩静和雍心红,由于积极参与,毕业考试时都考出了60多分的好成绩。
4、学生之间建立“一帮一”互助机制,要求班上每位学优生结对帮扶一位学困生,并定期检查总结帮扶效果。牟廷广是一位从江苏转回的学生,成绩也只能算中等,当我下达帮扶任务时,他也欣然认领了同桌的杜小强。之后,他们形影不离,经常在一起探讨问题。经过共同的努力,杜小强由原来的20多分,提高到现在的50多分,牟廷广也成了班上的数学优生。这样通过学生的力量,既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又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还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教育有声,育人无痕。诚然,抓数学教学,各位有不少长期适用的经验,我们很愿意通过这次研讨活动的机会,与各位同行一道,共同探讨,共同交流,努力地搞好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