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人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在新课程实施中,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应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将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客体错位,写作心理障碍严重,过分重视观察等问题阐述了矫正的方法,旨在真正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关键词:作文教学 以生为本 矫正 存在问题 促进人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在新课程实施中,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应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目前作文教学,就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一主题而言,当前在教学中应侧重矫正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主客体错位 纵观作文教学,每一过程都体现出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这一不正常现象。语文课程标准将作文视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视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即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个性表达过程。教师应该把主动权,创作的自由权交给学生,才符合新课程要求,才能训练出敢于写出自我,表现自我内心情感的好文章。鉴于此,教师要把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学中体现写作的本质,要力求做到: 1.把写作的时空还原给学生 所谓把写作时空还原给学生,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习惯,又要考虑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如平常作文教学,45分钟完成800字,不少初中学生是不能完成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要给一部分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在课内构思,课后完成。对于特别难以动笔的学生可以留一周左右的时间给他们去构思,去创作,去修改。切实做到把写作自由还给学生,让作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写作责任感。 2.把修改的权力交给学生 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恐怕是改作文了。在教学中常见到,有的老师花了三五天或一两周改完了一次作文,发给学生时,学生看都不看。根本就没达到批改目的。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批改、修改学生作文的权力也得交还给学生。初中学生开始有一定的困难,当教师逐步引导后,他们就会自己认真修改。关键是老师要敢于放弃手中的作文批改权,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批改权还给他们,一但学生养成了这个习惯,就会改掉写作浮躁风,并且将终身受益。 二、写作心理障碍严重 所谓写作心理障碍,就是作文教学中常出现学生“见了作文就头疼”的厌烦心理。有的还出现面红耳赤、浑身乏力、高度紧张的恐惧心理。这些写作前的心理障碍,会阻碍学生进入写作状态,一旦出现,作文教学就很难收到好效果。 写作是一个由“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只有来自于写作的“物”或“意”的召唤,才是最有力的召唤,才能唤醒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因此,为了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克服写作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建议: 1.唤醒自信心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自信心缺失。自信心是一切活动的内驱力。研究表明:儿童刚入学时,他们个个都认为自己会写作,自信力十足。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自信心就越来越差,突出表现在:不愿把自己的作文给他人看,不愿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总觉得自己作文写得太差,拿不出手。为了克服上述心理。作为教师,首先要赏识学生的写作。对新颖别致的标题;行文中的思维亮点;标新立异的体验,教师要大胆地肯定并要表扬学生。其次,尽量给学生提供能激起他们写作灵感、给一些能唤醒他们写作自信心命题的作文或给一些文章让其自由批改。也可以采取专题训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的人或事入手,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2.找到学生的“动感地带”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克服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现象,就是要找准那些曾经令学生感动过的人、事、物、情去写。在“动感地带”写作文,不愁没话写,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有了生活基础的作文,就有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下笔为文,情动于衷,肯定会佳作自成。 三、过分重视观察 所谓写作的“双重转化”,就是先由“物”到“意”的内化。即“客观外物”内化为“主观情意”。作为学生,就是要把所认识的客观事物内化为主观情感。第二个“转化”是由“意”到“文”的“外化”。就是从“主观情意”到“文章载体”的转化,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文字表达转化,学生在写作时把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关键。在这“二重转化”中,多数教师重观察,小学开始作文训练,就要求学生观察某事物后再写。初中也如此,到高中学生还是在观察。忽视了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训练。最后只能翻出什么优秀作文选找类似的文章作“参考”,因此,作文就出现了生拉硬扯的教条式主题。 ??? ?观察并非作文的首选路径。平常教学中很多“激扬文字”的学生往往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会说故事、能说会道。因此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写作得到更多更好的训练,在教学中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训练学生。 1.训练学生学会交流 新课标把作文归入“表达与交流”部分,而且始终强调“写作是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口头表达,能让人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而且口头交流的方式容易找到语感,激发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火花。写作只是将口头的表达记录在案。尤其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口头表达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只要到人才招聘会上走一遭,你就不应轻视口语交际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交流的机会,如课堂问答、辩论、演讲等,让学生在演讲中学会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表达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演说技巧;在讨论和辩论中学会恰当应对和辩驳,训练敏捷思维;在对话中学会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养成个性风度。这些活动其实都是作文的全真训练。用口头表达刺激书面表达(写作),将口头交流表达的训练与书面交流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不愁作文能力不能快速提高。 2.训练学生想象力 过分强调作文要先观察,往往忽视联想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即使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也要训练想象力。由于学生的生活面狭窄,对生活感受不深,作文时往往出现无话可说、思路拓展不开的现象,如果再缺乏联想和想象,作文就真成了“死水一潭”。黑格尔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没有想象就无所谓作文。因此,要学生发出与众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在作文的构思过程中不断挖掘立意的深度、开拓思想的内涵,使文章含蓄而又畅达。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复述课文、讲故事、编故事等途径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让学生读文学作品,在阅读鉴赏中借助填补文本空白、再造艺术形象和形成阅读期待等文本因素培养想象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电脑动画片,自创自演小品、话剧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有了想象力,就会产生“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写作快感,作文那“难于上青天”的感受自然会消失。 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克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长期以来不重视学生主体的这一思想。教师只有从写作的各个环节出发,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切实感受作文是自己智慧的结晶,是自己劳动的成果时,学生才可能成为真正写作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