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适时提供点拨引导,让学生“唱主角”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整合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课堂讨论来说,教师的主导同样也不能“缺位”。因此,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教师就应是一名“流动讨论参与者”,做到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援助和引导,确保讨论的实效性。
4.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好主导作用
讨论不是自由漫谈,必须同绕学习目标与内容进行。但由于知识层次的不足,学生的一些讨论往往或是偏离主题,或是不够充分,或是茫然无措。因此,教师就应及时充当“催化剂”,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当小组讨论偏离了问题方向时,进行及时矫正;当发言者出现了纰漏,而其他学生没有发现时,应委婉地引领学生拓展的角度和广度;当小组讨论出现僵局时,应及时诱导学生寻找突破点;当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时,应及时协调;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精辟论述时,应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
4.2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在“流动参与”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更能明确学生的思维,了解学情:哪些知识是学生讨论的热点,哪些知识学生掌握比较扎实,哪些问题分歧较大,从而可以使最后点评,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澄清学生的思维误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优化课堂讨论环节,将课堂演化为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历程,正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基本理念在课堂中的有效体现。讨论过程中,课堂教学也就不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成长。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既历练了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概括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更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借鉴他人观点的良好品质,从而有效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成为了他们终身学习的宝贵财富。
最后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两种分裂方式图像的判定,一般采用“两步走”的方法解决。第一步,先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肯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第二步,看染色体的行为,是否有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没有的是有丝分裂。
这样的问题设置,指向性强,难度适宜,学生有明确的讨论方向,可以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和识记这一知识点,避免了机械记忆。
2.2 知识的混淆点
生物学概念繁多,有些知识学生极易混淆,导致其学习过程中相互缠绕,解答问题时张冠李戴。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这些知识点集中起来,集中让学生讨论,找出其异同,有助于澄清学生的思维,准确区分其差异之处。如在讲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时,学生对启动子、终止子与启动密码、终止密码容易混淆。可设计如下讨论题:
(1)启动子、终止子和启动密码、终止密码的概念?
(2)启动子、终止子和启动密码、终止密码存在位置有什么不同?
(3)启动子、终止子和启动密码、终止密码的作用有何不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又能通过类比讨论,让学生准确地区分相关概念。
2.3 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最显著的特征是问题的答案不确定,解答的策略多种多样,由于内容、形式新颖,思维发散程度广,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适合于课上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既可以梳理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又能增强对已有知识的熟练运用,更能展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在讲《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保健品日益关注。一些厂家看准了这个市场,不断推出维生素类、卵磷脂等营养品,现在,连核酸保健品都上、市了。请你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核酸保健品的功效做一个评价。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你会将资金投入到核酸保健品的开发中吗?说明理由。”
这样的讨论题比较贴近生活,贴近当前科学前沿,极易激发起学生的讨论兴趣,讨论过程中,他们也能积极发言,并努力运用已有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终生的发展志向。
3 安排充足讨论时间,让学生“动起来”
课题讨论是一个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问,以便于其能充分拓展思维或是理解他人的观点。有的教师虽然设置了课上讨论环节,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网”,要么直接让学生汇报,要么迫不及待地代替学生回答。这样,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讨论没有得到关注而丧失讨论热情,不愿再主动思考并展开讨论,导致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没发挥其应有作用。实际上,讨论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争取让每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才能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启迪和借鉴。因此,要尽可能地实现全员讨论,教师就必须筹划好讨论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可能碰到的各种情况。如可在课前预测讨论可能出现的观点、所需的时问,以便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长。同时,还可以额外准备一些“机动任务”,根据课堂讨论情况,灵活调整讨论时间,如出现时间充裕现象,则可以处理“机动任务”。
由于个性、学习水平等的差异,课堂讨论中不乏一些很少发表意见的“旁观”学生,如果不加以关注,他们很可能就此“旁观”下去,成为了被动接收他人意见而不会独立思考的“机械识记者”。对此,教师应当通过日常教学的引导,促使他们由“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
首先,日常提问要面向全体,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要遵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根据问题难易,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其自信,发挥其潜能,锻炼其思维和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工程》一节中,当老师抛出“为何在细胞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而不用胃蛋白酶”的问题时,一名平时性格内向、成绩也不太出众的学生,手似举非举,老师便让他回答问题,结果这名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答出了要点:“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为1.5左右,多数细胞培养液的pH为7.2~7.4,不能使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抓住这一亮点机会,老师适时地表扬了他,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他也逐渐地活跃起来,积极发言,成绩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其次,要多在课后了解学生,做通其思想工作,促使其积极参与讨论。如可以先找小组长了解情况,然后找一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单独谈话,了解其不愿发言的“症结”,依据学生实际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并通过小组对其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使这部分学生逐渐参与到讨论中来,甚至转化为讨论的主角。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作为互动的重要手段— —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阿生物学习兴趣,提高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并能通过信息共享提高其合作学习与交往能力等等,更能有效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基本理念。
但不容忽视的是,受传统的“由教师讲解知识、揭示规律、给出结论,学生只需被动接受、记忆、练习、巩固”等“以教代学”、“以讲代思”、“以练代习” 学习方式的影响,生物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一直不尽人意,常常陷入“讨论沉默”的僵局。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现象,让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呢?笔者觉得,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营建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融进来”
和谐的氛围,是人积极参与的心理场。营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真正融人讨论,活跃思维,形成最佳学习状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疑惑,从而形成高效互动、交流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1.1 给学生以赞赏和期待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和颜悦色,以及给予学生的鼓励与期待,可以让学生提高自信力,与教师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形成“亲师信道”的心理暗示,学习的疲劳感就会得到缓解,思维也能活跃起来,从而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2 尊重学生的人格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有多种需求,其中“自尊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即获得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诸如被人认可、赞许、关爱等。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的自尊心也日趋强烈。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如果得到尊重,就可以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反之则能助长其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充分、自由、自主、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立场、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不断创造积极的心理体验,促使他们敬师、信师,进而自信、乐观起来,充分释放内在潜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
1.3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渐成为常规教学手段之一,在促进学生深入讨论的进程中也有其独特的优点。它可以通过丰富的图文、形象的动画等多渠道、直观地展现生物奥妙,展示抽象的生物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深化对生物知识的认识,触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在讨论中能有话可说,从而充分融人小组讨论中。如在《有丝分裂》的教学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规律性变化等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如果仅靠凭空想象难以理解,而用多媒体演示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以直观地看到染色质在何时、是怎样浓缩变短成染色体,染色单体和着丝点是什么时期分开,染色体是如何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子细胞与体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以直观的现象为载体,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较为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讨论的有效陛。
2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让学生“感兴趣”
讨论的本义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换言之,问题就是讨论的基础。因而,教师必须设计好要学生讨论的问题,使学生能依据现有知识水平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应的辩论。问题的设计应当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问题太简单,缺乏讨论价值,易于让学生倦怠;问题太难,学生则会无从下手,只能保持沉默或面面相觑。同时,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每次讨论的问题也不宜过多,否则学生的讨论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充分展现其思维,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一般说来,以下因素应当是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考虑的重点:
2.1 难点知识
难点知识指学生经独立思考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这种情况下设置讨论,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有助于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迪,突破难点。教师应针对知识特点组织学生分层探讨、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确保难点知识能通过探讨的形式得以解决。
例如:在讲授《减数分裂》时,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识别,学生容易混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掌握此知识点。
(1)有丝分裂最终形成什么细胞?减数分裂最终形成什么细胞?
(2)两种细胞在染色体组成上有何区别?
(3)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什么?从行为上看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讨论可得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后期分离,末期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此过程中染色体本身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减数第二次分裂每个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在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特殊的行为变化,每个细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