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基于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3-04-23     阅读次数:     字体:【
《基于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
《基于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6年10月立项。
该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基于改变学校教学现状的需要,更是基于教师提升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中的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是指学生在产生自我学习愿望基础上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即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发展的学习过程。《基于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有效策略。它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亲历轨迹
一,        学习培训定基础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研究,既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
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教学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化的提升,以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如果能不断提高教师对日常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改进的水平,那教学质量就不难得到提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强化科研方法的培训
我们发现不少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缺乏科学的方法,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是导致教师的研究成果常常局限于教学事例的例举或教学经验总结这一层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让教师能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研究的规范程度和理性水平,我们多次聘请市教科室的领导和有关的科研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为教师作科研讲座,如“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等等。这一系列培训为教师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增强科研理论积淀
一个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科研工作需“静思”,科研文化需“学习”。读书活动能有效推进校园科研文化的构建,让读书成为全校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增强教师人文底蕴,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让校园成为养育教师精神文化的家园。教科室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根据开展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主要理念和相关理论,学校教科室精心选择了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以及上网查找相关理论书籍打印成册发给老师学习,鼓励教师采用重点内容精读和其它内容浏览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促使教师学习和内化,我们要求课题组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二本教育著作,写一篇读后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畅谈自己的感受。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并每月组织评奖,在语文教师中开展下水文比赛,以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提升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既让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对课题理论的理解日渐深刻和丰富。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分组学习制度,我们把课题组按低、中、高年级段分成三组,各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主题搜集相关的有益的学习资料,利用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学习。这样既使资料更加丰富,也使学习资料更贴近教师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多层面的读书和交流活动,使教师更新了观念,纠正了认识的偏差。
二,        狠抓课堂促深入
1、落实课堂调研,发现问题
课题启动后,如何构建研究平台让我校数学教师都能参与进来,在行动中提
高科研水平,成了我们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往开展教育科研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对教师研究的的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只有构建适合教师实际,能让教师接受的研究方式,才能让教师在研究中全身心地投入,并获得舒心、愉快、充实的体验。带着这样的思考,2002年9月-10月,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分为随堂听课、师生谈话、问卷调查……
调研表明,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变化是明显而可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习作兴趣的提高,习作方法的传授,读书习惯的养成。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教师作文教学模式化、习作批改随意化,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读书习作的兴趣缺乏方法。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进一步开展亲近教师、贴近实践的课题研究找到了切入点。
2、关注有价值的问题,以教促研。
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往往是研究的起点。我们每学期都在广泛听课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在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及遭遇的困难。在对这些问题、困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属于共性的或关键性的问题作为下学期重点研究的内容,发动教师集中精力进行重点突破。
“螺旋滚动研究”是我校把科研和教研结合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研究方式之一。它是以“共同研讨→方案设计→课堂实践→反思提高”为基本流程,在优点共享中发扬个性创造,在他人智慧中融入自我见解,扎实有效地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上“螺旋滚动”研究课的过程,既是围绕课堂教学的优化而进行的深入研讨的过程,也是对围绕研究中重点问题突破而进行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我们每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螺旋滚动研究,备课组内教师人人参与教学设计的讨论,依次进行上课。后一位老师要在前一位老师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进教学,更好的突破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整个螺旋滚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日渐深入,对教学中难点突破的处理逐步细腻,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处理日益恰当的过程。
为了增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研究、让研究扎根于日常教学的常识,我们强化了对平时课堂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重点抓备课质量的提高,采用教师个体独立备课和备课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的质量,实现优秀教案、作业设计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研究的深度。
三、        加强交流求提高
1、走出去,请进来,搭建多元学习平台。我们教科室协同教导处组织教师观摩于永正、孙双金、刘德武、吴正宪等特级教师的录像课,听课后组织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引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学校邀请市教研室原主任姚兴耕指导我校的数学教学工作,安排课题组的年轻教师和邀请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结对,使专家能面对面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高度,同时也激发了老师积极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另外,我校还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去南京、无锡、盐城等地参加教学观摩和培训活动,掌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搜集丰富的课改信息。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通过讲座、上课等形式对其他教师进行辐射性培训,为教师后续的教学研究注入活力。另外,我校通过专家讲座、书目推荐和下发各种教科研杂志,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资料,帮助教师提高“从阅读中吸收营养,以学习促进研究”的能力。多层面的读书和交流活动,使教师更新了观念,纠正了认识的偏差。
2、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苹果的交换只能得到同等的苹果,但思想的交换却可得到多种思想。我们学校通过科研沙龙,评课等活动,搭建起教师间思想碰撞的平台。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策略因结合着教师真实的教学故事而显得具体而鲜活,一点点教学感悟因缘自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而显得亲切而生动。这一个个教学故事和教学案例把教师带进了感性的教学情境之中,这点点滴滴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感悟又把教师带进了理性的教学思考之中。学校成立了以子课题组为单位的教育沙龙活动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组内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教学沙龙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的常规内容主要是:①汇报每周的课题研究进展和提出课题研究中的困惑。②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作文教学理论,讨论怎样把这些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③自我导向学习教学策略的交流和总结,课题组确定下一周的课题研究重点。有时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就针对一个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多次学术沙龙,这样的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理论的学习不能空对空,如果离开了实践,光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理论和实践就会形成两张皮;只有结合实践学习理论,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        完善管理促长效
(1)、注重实践和积累的结合。为有效确保课题研究正常有序进行,教科室坚持在课题主研人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①期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填写一份“课题研究情况表”,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③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④主研人员每学期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一堂研究课(和学校一人一堂好课结合起来,同课题研究的老师要参与听课、评课,教科室将根据研究课上课情况进行评分,实现了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⑤课题组成员每人每月写好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教科室每月组织评奖。
(2)、实现考核与奖励的结合。教育科研制度化是教育科研走向科学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形成教育科研运行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校建立校本教科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期末,教科室对每位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认真考核、正确评价,根据学校教科研奖励条例进行评估,如对教科研手册记载情况和上研究课等情况进行打分,对奖励进行上浮或下调,做到加分有理,扣分有据,做多做少不一样,做好做坏不一样。每学期,教科室要求各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展示活动,并根据子课题组的民主推荐和校长室和教科室的审核评选教科研先进个人,教科研先进小组。
(3)、抓好点、线、面的结合
由于课题组教师自身科研素养和教学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开展科研
工作不能搞一刀切。
抓点。我们选择一些业务水平好,上进心强,有一定教科研经验的教师做子课题组组长,请他们率先尝试,带头前进。抓好实验班,课题组先以实验班为试点,进行尝试。连线。在子课题组组长的带动下,其他课题组成员紧紧跟上,大家互相听课,看资料,案例分析,互动交流形成了浓浓的科研氛围。在实验班的基础上,一些成功的经验向年级组辐射,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形成一个整体,拥有一股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成面。教科室通过课题组之间相互听研究课,通过课题教育沙龙活动协调好各子课题组之间研究的交流和活动,。这样,集“点”成“线”,集“线”成“面”,构成立体的研究网络,使参与面更宽广,使研究活动更有效。
 
研究进展
(一)、目前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状况的调查。
我校教师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有哪些,其中哪些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成效不大,可以摒弃的,哪些是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有一定成效的,该加以推广的;我校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及自我导向学习的现状到底如何。这些对于开展课题研究都有奠基性的作用。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相结合展开了调查研究,试图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和发现促进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常用的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达到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老师们认为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课堂容量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创造各种意境,带来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3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策略。在探究的过程中除了书本上的知识,给予学生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可以根据教师准备好的“情境”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对某一生活现象创设探究活动。老师们认为探究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4、引导参与竞争的策略。
老师们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
5、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老师们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6、讨论式。老师们认为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就给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
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去相信某种结论。”这种课堂结构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创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
……
在教师的调查问卷中,老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教学策略,应该说,其中不少经过实践证明对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是切实可行的,也说明老师们也一直在为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行着不自觉的尝试。然而从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所用的教学策略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不成理论和系统,还不能很好地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进行衔接,在头脑中真正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模型。
2、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没有深入贯彻,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真正以生为本,有时还是充当课堂的主宰
3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结果,教师“埋头苦干”,学生“挑灯夜战”,教师很苦,学生很累,但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甚至无效。
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状况: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校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为教师能引领学生主动的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即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我校学生3-5年级各抽取一个班。
(二)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3-5年级的200名学生,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内容
分别从第6册和第10册数学教材中,确定一节起始新授课,让学生先自学13分钟,然后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完成问卷。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中年级组
从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年级学生不具备自学能力,这类学生占总数的80%-90%。具体表现在:
学习目标不明确:经过15分钟的自学,然后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学生能写完整刚才自学内容的题目,可见学生首先没有明确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刚才学的是什么内容,怎么能系统地去进行学习呢:
从仿做题的完成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80%的学生不能完全正确地做出仿做题,总要出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出错的类型也较多,有的两题只做对了一题,有的结果正确可想法错误,有的想法正确却把结果写错。
从变式题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有84%的中年级学生不能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题目稍有变化就不会做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应变能力较差。
中年级学生的概括、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综合能力都较差,几乎处于零级状态。
以上分析说明:中年级只有15%~20%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这种自学能力正处于最初级最简单的形式,尚处于未被开发阶段。
(二)高年级组
从本次测题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它包括两方面:
第一,五年级的学生有自学能力,在教师事先不做任何说明的前提下,在十五分钟自己看教材的时间里,85%的学生能抓住学习重点,能较为正确地理解知识,模仿题和变式题的正确率都较高。
第二,五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是处在初级层次上。
首先,学习目标很不明确。41.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甚至不去有意识地记忆课题,以致于有的学生把“约数和倍数”写成“倍数和约数”;有的学生把“约数和倍数的定义”写成“倍数和约数的定义”。这反映了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含混不清,似是而非,不求准确的心理状态;而仅有3%的学生把两个课题都记住了,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知结构,没有建立系统知识的意义。还有15%的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不会区分知识的重点与非重点,以及问题的主次。
其次,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98%的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整除是约数和倍数的前提,还有77%的学生没有看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这说明学生在自学时不会也没有想到去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他们还不具备很好的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推理的能力。以上分析说明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这种自学能力只是初级的。
鉴于以上分析,今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自主式学习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明确不同目标,提出分层要求。
(一)中年级阶段--尝试学习阶段
本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具体体现为:以富有逻辑性、启发性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步尝试学习。在此阶段教师要设问题、编提纲、抓辅导、促自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自学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高年级阶段--自主学习阶段
本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具体体现为:教师运用电教媒体、模型、实验、语言等手段,创设直观形象背景与习题情境,激趣引思。此阶段教师要创情境,教学法,促自主,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顺着提纲、目标的导学思路、自学、自查,采取分类要求,分组指导,分层训练,分级评估,优质达标的方法,尽力从多方面为各类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常得到学会的乐趣与满足。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怎样学习,逐步能自己拟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选择适合个人情况的学习方法,自己评估学习效果,自己提出补救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民主、轻松、愉悦、自信、协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二)、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教学策略研究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核心和重点,也是整个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内容。本着能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目标,本课题准备在教学实践中重点从以下个方面去研究具体的教学策略。
1、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
学习目标在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中充当着参照点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正是在一个个既定的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因此,学习目标被看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核心成分。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做不到自己自主地选择或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即使是选定了学习目标,学生个体的目标定向因其自主性程度不同也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就有必要由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主动选择和设置一定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达成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是要研究教师对学生学习引领的时机,方式等方面的教学策略,以使学生进一步建构学习目标,能有目的地参与学习活动。
由于受学生年龄层次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本内容的研究侧重于放在了高年级。
(1)    增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意识
①在课上,让全班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学期计划,谈谈学科学习的学期目标,在最后的讨论中,教师做总结性的发言,使学生了解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对于学好功课,办好事情,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
(2)    教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
课前一问法,学生的每天一问一评:今天我是否完成了目标?我是否是在为我们的集体争光?学生的一周一评;利用每周 的队会课,做自我的目标评价小结。
课堂评比法。在上课初,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这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说说哪一个同学制定的学习目标抓住了课题的要点,可行性强。
③预习渗透法。在预习中,除了要求学生能熟读课文,了解课文时代背景一类的常规内容之外,增一项加学习目标的内容,让学生写写自己这一节课最主要要学些什么。
④扣题提问法。在上课初,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问,说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然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帮助学生确定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3)    形成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梯度
①根据时间的长短定目标目标。在帮学生定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知识层次的区别,同时要帮学生把目标细化,不要把目标定的过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近期、中期、远期。近期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短时间努力能达到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中期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近期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达到的目标。远期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的奋斗方向。
②根据学生的能力定目标。在班级就是我们这样给学生定目标的:学习较差的,先让他定一个小目标,如作业争取做对,每次考试都能进步几分,慢慢帮他们树立信心,然后把目标进一步扩大。学习中等的定的目标就要高一些。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把学习目标定得稍微高一些。
(4)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策略
①教师直接定目标:在课题研究初老师可以直接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然后引领学生去体会老师是如何帮助大家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领悟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如在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例如,在社会学科中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②师生共同定目标
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教例]:苏教版十一册第17课《夹竹桃》
师: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
生读后回答:课文的第2、4、5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笫6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
师: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能从中读出问题来吗?
(学生自读、思考后发言)
生甲:我的问题是:第六自然段说“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
生乙:我的问题是:第一自然段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
生丙:我的问题是:第六自然段说“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
生丁:我的问题是:“我爱上了夹竹桃”——“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
…………
师:你们边读课文边思考,所以能从课文中读出问题来。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读书!读课文!
师:好啊!就请大家认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读读书、想想问题,相信你一定能悟出问题的答案来的。你也可以找研究同伴共同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行读书,研究问题,个个认真投入,相互之间讨论热烈,学习的兴致很高。)
    以上教例中课堂上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总起段(第一自然段)和总结段(第六自然段)作质疑性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①“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呢?②“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③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④“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这些问题真正是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前的疑惑,就是课堂上新生成的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也就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读书,针对课文的重点段(第二、四、五自然段)进行自我研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认准自定的目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或独立地去思考和感悟,或合作探究和讨论,最终得到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③学生独立定目标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逐渐掌握
从学生自己提出的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入手,来安排学习过程,例如课一开始,先问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你弄明白了哪些问题,生看板书说了自己知道的内容,紧接着她就又问学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定目标。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这一课时学习重点贯穿教学全过程。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教学任务的完成的程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其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呢?我们主要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运用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只有把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一辈子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而作为学生能否主动的运用学习方法,也是其能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个外在表现。所以,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一方面将学法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教师的所教的学习方法或自己悟出的学习方法来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1.指明——尝试
指明,是教师主动的指点、提示、说明;尝试,是学生照教师指明的那样去试着做。学法的掌握,如同知识的获得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开始,在很大程序上要靠教师在教给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明确的指点。诸如怎样发言答问,怎样执笔写字,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观察插图,怎样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怎样读词读句,怎样组词造句,怎样说完整的话等等,都需要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同时,——讲明学习的方法。不单对初入学无知少法的学生需要事先指明,就是中高年级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学生,在进入较难的学习内容时,也需要事先指明。如运用中心句作段意的方法;连接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也都要在第一次接触这些方法时由教师事先指明。但只有教者的指明,没有学生的尝试和运用也是不行的。只有结合学习实践,运用指明的学习方法,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收到预期效果时,才能说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
2.示范——摹仿
示范,是教者用教法为学生的学法做榜样;摹仿,是学生领悟到精当之处,并运用它学习新的同类的知识。
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依据儿童善于摹仿的心理特点,无论是入学初期还是进入中高年级,都需要教师有意的、准确而明晰的给学生作出示范。把理解某类课文所采用的方法、步骤,把弄懂某人、某物、某事所设计的一系列思考问题,把突破某一难点、关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从教师教法中得到启示,领悟教法的精当处,激发摹仿心理,进而用教师示范的方法去学习新的同类的知识,能起到“教法举一,学法反三”的作用。
从“示范”到“摹仿”,和从“指明”到“尝试”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无形的指导,是学生心理内部从感知到理解的活动过程,是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3.回顾——概括
回顾,是自我发现,自我体验,反省自身运用过的学习方法;概括,是在回顾的基础上,对学习同类知识运用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加工,纳入学法体系的总体结构。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的由教师指明后尝试,有的由教师示范后摹仿,有的则既不指明、尝试,又不示范摹仿,而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即便是教师指明了的,示范过的,有时学生还会修改某些部分,创造适合于自身特点的方法。一个学生,知识的基础,个性的发展,大脑的功能,不尽相同,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不同方法。学有规律而无定法。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探索的。有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其所以特别好,除勤奋刻苦外,就是他创造了适合自身特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和发现的学习方法,比教给的学习方法管用得多。不少的学生,确实创造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应当选择时机,安排时间,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运用过的学习方法,逐一分析、比较,剔除已经证实无效的学习方法,总结符合学习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经过整理,使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正确方法能够肯定下来。
从“回顾”到“概括”,同样是一个掌握学习方法的完整过程。在回顾的基础上必须及时概括。只“回顾”不“概括”,不能逐步组成结构严密的学法体系,零散的方法不能实现有效的迁移。
回顾——概括在教学中一般安排一个环节进行,有时也可运用开学法交流会,办“学法集萃”专栏等形式进行。用集体活动形式,实行同学间的多向交流,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概括各自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深入的探求学习方法。
从“指明”到“尝试”从“示范”到“摹仿”,从“回顾”到“概括”,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掌握学习方法的发展过程。它们是相互依存,不能分割的。指明——尝试、示范——摹仿、回顾——概括是三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途径,是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要依据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选用。有时还可以相互渗透,交叉配合。
(2)、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人们常说起初是人养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一个人,可见习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习惯是行为的内化,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真正能进行自我导向学习,不仅要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且要通过学习实践,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以下几种学习习惯。
1.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
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
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
2.动脑多思习惯的培养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上课时要边听边看边想,阅读数学课本时边读边思,作业时要边做边想;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观察题、式、图,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特别要注意培养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从书本中、演示中或反省错例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的思维惰性,改变他们一味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等不良习惯。
    要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然后再想一想,把弄明白的道理讲给教师和同学们听。
    3.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从低年级开始,先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发问。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本和听课时,把疑难的地方随时画出来,特别是对书上的新课叙述部分,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细看深究习惯,哪怕对一个词产生疑问也要提出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敢发问,满足于一般理解的倾向,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质疑都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4.阅读课本习惯的培养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
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数学概念应精读。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要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应用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其施为过程为:
(1)循着知识脉络初读,重感知。数学教材中的公式、法则、性质、概念等,往往只揭示基本的推理和步骤。初读教材,要循“序”而读。沿着教材所揭示的知识发生、发展顺序追根溯源,探索每一步骤推理的依据,依着数学知识的结构,将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从整体高度加强认识。
(2)围绕知识重点精读,求理解。数学教材中的文字,多为提示思想性文字和结论性文字,语言简炼、准确。要能掌握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就要在逐字逐句阅读的基础上精读,要斟词酌句,注重要点,把握精髓,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
(3)针对知识、“疑难”研读,得发展。研读教材,要对每一概念、法则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参阅其他书籍,对同一概念的不同阐述,同一例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随时针对“疑难”研究探讨。
 (4)低年级,教给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初步方法。看书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跟着教师有顺序的看课本上的插图,要数清图中各种物体的个数,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图解。教师要注意采用“先讲解后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
 (5)中高年级,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读书的技巧。在普通读的基础上,重点内容,难理解的地方,注意勾画,认真推敲课本上的黑体字和方框中的内容,怎样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线段图与应用题的关系,如何看懂各种图表等。
5.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还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法有:培养学生认真正确的看、听、读、说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在指导审题上,要寻找题中特点,思考计算法则,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作业习惯。即作业书写规范化,作业订正自动化。培养小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自查,用短程目标的管理,推动学生主动自查作业。互查,针对小学生好胜争强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
6.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在低年级,要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7.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后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多思的习惯,预习复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须天天布置预、复习作业,还要指点方法,经常检查完成的情况。对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课后看学习小报、参考书、习题书、有好的内容随时做些摘录,常整理知识,动手做学具等习惯。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一种能有效解决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则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它们都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体现,然而,放眼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玩”得很欢,教师往往对学习活动“放任自流”,看上去轰轰烈烈,探究氛围浓厚,而实质只是流于形式的一种无效的学习活动。合作、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由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合作主体的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学习活动有效地指导和操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合作探究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与他人合作,把合作当作是一种有效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时,能主动找同学讨论,与同学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的任务布置得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究竟要做些什么。这样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欲望,不能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优选适宜合作探究的内容
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呢?我们的教材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如概念教学,因其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决定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多样性。有的并不能单靠学生的交流、探讨能研究出来的,徒增学生的学习难度,得不到真切的效果。又如遇到难度较大的内容时,特别是低年级的时候,不经过一番“扶”的过程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那可真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了。如何选择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后,选择一个最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以学生的实际定合作交流内容。如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后,给他们定的内容就是:“请你说服你的同学接受你的算法或找一个自认为最好的算法并说服朋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循,尽量减少“仰视”、从属心理的带来的不良影响。
(3)、采取多样的合作探究形式
①、学困生发言优先制。四人一个小组,一名优秀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其中,优秀生任组长,中等生中稍好的一个任副组长。组长可以安排成员的分工及协作方式。但学习过程中要由组员先发表意见,让组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优生、差生帮扶制。当组员对问题理不清思路,想不出办法时,由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讨论,在问题解决后,组长负责教会学困生,副组长负责教会另一名组员。这样,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而学困生先是在听优秀生发言的过程中借鉴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后来在优秀生帮教中又比较系统的进行了学习,效果较好。
③、任务按层分配制。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我们在分配任务时应注意任务的层次性,让弱势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和参与,特别关注差生,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帮助。在小组汇报时也可以建议各小组将“杀手锏”留在最后,先由其它小组成员作汇报。
(4)、运用“捆绑式”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评价策略,强调整体的进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我们在研究中重点采用了“捆绑式”评价方式,即把学生个人纳入所在小组中进行评价,个人在课堂上的回答、提问、质疑、释疑等表现都纳入评价内容,并都作为小组的成绩;反过来又都以小组的成绩作为对个人评价的依据。这种评价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并为承担责任而做出努力。
对小组的评价是一周一小评,一月一总评。如小组周冠军的成绩是本周内学生各方面成绩的累加,小组整体成绩好,才能被评为小组周冠军,学生才能被评为本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奖励。因此小组同学必须进行全面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小组间的相互抽查,如一组抽查二组,二组抽查三组......最后一组抽查一组。小组间的抽查又分为指名抽查和编号抽查。指名抽查时,各小组为了自己小组的成绩,往往抽查其它小组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唯恐自己学不好,影响小组的成绩,就自我加压,主动学习,不会就问。编号抽查时,因为是临时编号,不一定抽到谁,不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不论是抽查者还是被抽查者,所有同学都会全方位的参与,都会千方百计地查找问题,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疑点,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同学。这种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
3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控的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自我反思,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评价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①自检自控,培养自我评价的独立性
评价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通过自我评价使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作用的。他人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最终还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再评价而实现的。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不强,往往是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点,特别是老师评价,因此,阻碍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中自我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改善自己的学习,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在研究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自评方法:
1、标准比照法:
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即语文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各学段也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每单元有单元目标,每节课有课时目标。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必须根据这个阶段目标达成的要求进行。
如写字,高年级要求“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规定高年级作文“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阅读教学要求高年级“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必要将教学目标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把握评价的尺度,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我们把对高年级学生对各类达标要求,打印成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
2、工具校正法: 学会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验证,
以评价自己的学习正确与否。 如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字的读法,往往不愿亲自去查证它的正确读音,常寄希望于老师在课堂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依赖性会逐渐增强,学习也将更为被动。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词时,我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词是否正确,有何依据。如学生有疑惑就让其亲自动动手查查字典进行校正。在多次的自评自改的训练中,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
3、试题自编法:
让学生自编习题,用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自编习题是按一定的方法对知识重新编码和组合的过程,因而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如引导学生进行关联词的教学时,学生对关联词的关系难以把握,时常发生理解的偏差,于是我就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自编习题自己做,相互出题,互相做。在期末复习时我让学生自己出卷自己做,优秀的试卷在教室里进行展览。这样不仅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深入,创造性火花得到激发,探究性学习的意识逐渐形成。  
②自评互评,培养自我评价的科学性
从儿童意识的发展特点来看,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在前,学会评价别人又比评价自己在前,在逐步认识别人,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我们不排除他评,互评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中的作用,而是充分地利用他评和互评,不断补充自评的不足,通过与他评对照,提高自评能力,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学间相互批作业,四人小组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群体辩论等形式,在接受他人的评价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如在在阅读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自评,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模仿中自评。读,尤其是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低年级小学生语感欠缺、积淀贫乏,识字有限,朗读时显得牵强、拖拉。而模仿则是很好的老师。如朗读古诗《春晓》时,我先示范朗读,提示学生根据老师的停顿在诗中画出斜线,重音记上圆点,再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生1:我觉得自己开始读时没有停顿,好像唱歌一样,不好听,现在我学会了读时有停顿,好听多了。
生2:我觉得以前我读古诗不像朗读,像唱歌那样,现在有了停顿,就有了节奏,非常好听了。
通过对自己模仿朗读的自评,学生很快掌握了古诗朗读的技巧。
(2)比较中自评。学生在阅读中生疑,疑而有思,当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自我评价,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处于积极、亢奋、活跃的状态,从而创造出一个一个的惊喜。
(3)合作中自评。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合作中,以“他人”为镜,反思自己,以“自我”为镜,超越自己。在合作中引导自我评价,更容易让小组每个成员互放光芒,交相辉映,获得更好的合作效果。如:阅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后,小组成员角色表演,“感情号”嗓门像铜锣,“小句号”细声细气,“句号”一本正经,“字典公公”苍老而权威。通过排演后自评,小组成员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都演出了角色的特点,在表演中认识了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感受了语言文字的奇妙。
  实施自我评价贯穿于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与老师平等对话的乐趣。阅读课堂不仅传播知识、提高能力,更要成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评价、不断提升的舞台。鼓励学生创造地回答,大胆地想象,科学地评价,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比较、正视自我、解决问题。在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培养参与学习、超越自我的信心,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持之以恒,逐步养成自我评价习惯。
 
   ③形式多样,培养自我评价的全面性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总结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评价与再评价的过程
A、引导对照练习反思自己
要使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仅仅满足于得出的结论,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显性的学习结果和隐性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是学生既多学到了一些解法,又对创新思维作了检查、批判,锤炼了思维。
以前,在每次的作业批改中,学生做错的地方,总是给一个问号或一个圈,让他们自己去反思,这道题我错在哪,自己去找出错误的原因。现在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一番,反思自己的练习过程。一位学生在课后对我说到:以前做好作业,我只会交给妈妈、爸爸检查,或等老师批好后有错的再订正。现在我不是这样了,每次做好作业后,我能自觉地评价一番,给自己批一个等第或画一个☆,发现有错及时纠正。
B、引导学生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属于一种过程性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中困惑、收获以及各种感受,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如:一位学生在语文日记中写道:“今天,老师把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发下来,我考得不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平时非常粗心、马虎,基础性题经常做错。2、我平时在家没有多做一些思考题。3、每次考完都不检查……”这是学生对一次考试的反思,体现学生自我反思的独立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实践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学生的每一次练习,每一次作业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激发学习动机。可实际的情况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不断的挫折中接受磨难,产生了过度焦虑,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通过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形成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C、引导创建反思档案
 “智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深层次结构。学会了对自己的智慧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智慧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学习档案,以学生选择可以放入档案袋中的作品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逐步成长为自主学习者。当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档案袋时,他们必须仔细检查自己的作业,以考虑在自己的学习档案袋中放入哪些内容。当学生们考虑在学习档案中放入哪些学习作品的时候,应该估计其水平和对最后结果的满意度,从而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档案袋中可以放入评估学生学习策略、态度、兴趣和习惯的调查表以促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档案袋中并不一定要包括学生最好的学习作品,而是要放入多种有代表性的学习作品,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现,看到自己在一学年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优点,也认清自己有哪些缺点和不足。
在一个学期或者学年即将结束时,如果开一个档案袋展示会,那将是学生反思和总结的一个好机会。因为的最好水平,能否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成长进步,还有那些地方不是很满意,还要不要做一些改动等等,总之,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自我评价,以把自己的成就展示给别人看。档案袋展示会可以使讨论会之前,先要仔细反思自己的学习档案袋,有的教师为了学生做好会前准备,特地为学习拟订了讨论会内容提纲:
在讨论会召开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以上问题谈论自己的想法,通过关于档案袋的讨论会,提高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进一步了解。在一个学习档案讨论会上,学生和教师一起检查学习档案中前几周的学习作品时,学生们可以思考自己这段时间学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学生通过学习档案袋行自我评估,在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和缺点后,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在提倡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促进他们的提高和发展。
以语文学习档案为例,封面、条目、所收集的作品由学生自己设计,并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相联系,它鼓励学生进行反思,看到自己的成绩或不足,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获程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收集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来激励学生取得更高成就。 有关学生成就的信息,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技能提供了一个窗口。这不仅是构建双向的、活泼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习负责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
④、开展主题语文实践反思活动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途径,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
了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做准备,因此通过课堂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反思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反思力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校又开展了各种生动有效的反思主题活动来丰富和促进反思力教育。
我在班级里组织开展了 “名人童年故事宣讲活动”、“同学自选作业展览节”、“我最喜欢的课外书籍”发布会、“啄木鸟在行动”等主题反思活动。这时,学生形成了自主反思的氛围,语文学习兴趣浓厚了,听说读写水平普遍提高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集体的正面影响作用,适时推出学生身边多类型、多层次的榜样作示范,引导学生评价自我、反思自我。
 
(三)促进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句话,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从而让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纪录成长、积极导向)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我们重点尝试了以下几种评价机制。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性评价,将个人、小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被评价者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自我评价
    课堂上的评价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评价让自己形成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课堂上我们开展的自我评价,对于评价和事实是否有距离,只要学生能讲清自己为什么这样评的理由就可以了。例如,我在教学本学期第二单元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自评内容:
    我学了第二单元后,掌握了一些知识 还懂得了不少道理,我对自己:很满意      比较满意      还要加强(                       
    其中有一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老师,我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学会了不少新词,我对自己很满意”这位同学虽然没有说自己懂得的道理是什么,可说到这,我们已经能够想象到,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习态度一定实际积极的,因为他已经为自己树立了信心。
   (2).生生互评
    本次课改的主题中,有两条是这样要求的:全员参与,求异创新。生生互评就是对这两条的具体体现,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生生互评时,本着这样一个标准:在学习内容上,学习习惯上先指出别人的优点,再指出别人的缺点。
     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生生互评朗读水平,其中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评的:“我觉得某某同学读的非常好,不加字,不漏字,又有感情,这几点我要向他学习,但是他也有小毛病,就是个别字没有读准,把:“在”读成“zai”了,如果他能改了这个小毛病,那就很好了。”
    学生这一席话,不但鼓励了这位读课文的同学,同时也婉转地给那些和这位同学有相同毛病的同学提了醒,一举两得收效非常好。
    在评价的语言表达方面,我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语文课上,同学们最喜欢的就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课文了,每到这时候他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我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感到无比喜悦。
    在教听听读读《小溪流的歌》时,在自己读完课文后,大家都争着抢着要读,这时我发现只有坐在第一个的小A没有举手。他好象从来没举过手朗读,什么原因呢?于是我请他来读,小A吭吭哧哧的费了好半天的劲才把这两句话读完。
    他刚刚读完,其他同学就举起了手(评读)。小A看见大家都跃跃欲试的想发表意见,脸一下子就红了,低着头,用手不停的卷着书角儿。平时,学生站起来评读都爱挑别人的错误,无论我怎样引导,效果都不好。我看得出他很紧张,很不好意思。我怕大家的评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可我又想保护大家的积极性。
      于是,我对学生们说:“老师想知道刚才谁听得最认真,老师发现,小A读书时咬字很准确,谁能告诉小A刚才他把哪个字的音读准确了?”
      ——“小A,你读的‘不平静的水才有力量’的‘静’特别准确。”
      ——“你把‘瀑布的勇敢”读出来了。
      ——“小A读出了前后转折的语气,真不错。
      小A的头慢慢抬起来,开始看书上同学说到的句子。
      “好了,刚才你们听的特别仔细,小A也尽了最大努力朗读课文,很好!同学们学会了看别人的优点,老师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高兴!”我大声鼓励着所有的孩子。
     大家又开始读课文,我悄悄地走到A身边,对他说:“要努力哦”他使劲地冲我点了点头,很吃力但也很认真地读起书来。
      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评这项评价方式开展以来,很多同学的语言发展潜力的大门都被打开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去评价,并且都力争每次有不同,极大的丰富了学生更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3).小组内评价
      在小组内互评时,能使学生懂得互相商量、探索着去评价,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内互评。正好通过组内同学的鼓励,把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太积极的同学有效地组织起来。
      课堂上,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时,总不失时机地去指导学生在互评时,除了要向那些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同学表示祝贺,更重要的是用一句鼓励的话去调动那些在课堂表现缺乏自信的同学。学生在听了小组内的评价后自然而然地在心里产生了一种积极要求进步的想法,使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始终保持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4).师生互评
      学生是课堂的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对学生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评价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评价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即将采用的科学主义的方法,如智能测验、测量和建立指标体系等,操作性强,在判断结论上运用的定量分析的预定式评价),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即采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如观察、交谈、调查、访问、面试等,较少依赖正规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判断结论运用定性分析的应答式评价),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我们所采用的是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证,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习前的准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
      3、评价结果多样化
    我们追求的是多层次目标要求,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由此形成的学习成果也呈现出多样性。知识的掌握仅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是获得能力、行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思考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发展则更为重要。前者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有形成果;而后者一般只能通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展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无形成果。但是无论哪一中成果都显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成就,都应得到恰当的、全面的评价。以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很大缺陷。因此,我们主张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科学化,尽可能把评价结果描写得准确些。
    (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等第与评语(包括书面评语和口头评语)相结合。
(3)评定与事例相结合。
4、评价的全面性
我们的评价机智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每个评价目标系列由A、B、C(即指标评价要素)三级指标构成,自A到C,指标要求逐步细化,层层深入:
    (1)、知识评价系列。
    各科教材都把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化了,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每一册教材的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了每一学科的知识评价体系。
    (2)、能力评价系列 。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求我们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提升为以知识传授为基本载体的对学生应付生活变化之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三位一体的过程:探讨这些知识的现实意义的思想过程;努力掌握这些知识的记忆过程培养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能力的演练过程。所以,建立能力评价指标要素既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建立能力评价系列的目的不仅在于评价学生的能力,更在于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尝试建立了能力评价系列。这里,我们以文化科学素质中低阶段语文基本能力指标评价要素为例:
    ①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②能用音序法和部首法查字典。
     ③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知道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极其表现的道理,能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能运用注释、字典和有关资料解决读中的简单问题。
     ④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清楚、流畅;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⑤能结合课外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并与同学共同讨论问题。
     ⑥能写完整的句子,做到基本通顺;能连贯地写出几句自己想说的话。
     (3)、非智力评价系列。
     即对学生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如我们对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指标评价要素就确定为:
      ①是写字时姿势正确、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②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书写习惯。
      ③是有参加学校、班级、活动的热情。
 
初现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看到学校在某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科研增效,学生的学习素养有一定提高
1、学生学会了思考,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合作能力显著提高。
走进实验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首先,学生课堂思维活跃,喜欢向教师提问,喜欢对同学的发言质疑,喜欢对已有的结论刨根问底;喜欢争论,与同学争、与教师争、互相争论的场面频繁出现,让课堂内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在内,自觉成为学习者。其次,实验班的学生喜欢合作,善于合作。争论时,持相同观点者会很自然地聚在一起,研究过程中一个人有困难时,会出现主动帮忙者。更让我们惊叹的是合作过程中,学生们会人人参与自觉分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2、学生双基扎实,有效地掌握了生活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解题能力显著提升。据统计,从2004年至今,我校共有24名学生在无锡市以上的科技、航模、信息技术应用比赛中获奖;4名学生在江苏省小学生数学探索与应用能力竞赛和华罗庚金杯数学邀请赛中获奖。在近年的六年级毕业考试中,我校的数学成绩优秀率及平均分始终居全镇前列。
3、促成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题实践,使学生觉得学
习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盎然的,是能促进自身能力提高的学科。这种亲近感激发起了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同时在积极的学习只能感形成了实事求是,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了学生学习学习的自信心、意志力。据我们调查,课题实施后,喜欢数学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学生的提问能力、解题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二)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水平逐步提升
1、教师能把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思和总结能力、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近两年的论文发表或获奖的数量比以前有大幅度增加,有40余篇获省级奖,30余篇在江阴市以上获奖,有8篇论文在省或无锡市级发表;教师在参加各级教学业务竞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在近两年的江阴市学科教学大比武中3位教师获江阴市一等奖,5位教师获二等奖,四位教师获三等奖,一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教学新秀。
2、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和工作方式,能积极投身教科研工作。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逐步认识到小学教育科研与大学、研究所的教育科研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旨趣,我们期望获得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我们更关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师成长的帮助。当我校的科研与教研克服了“两张皮”的现状后,老师们由开始时惧怕教育科研转能亲近教育科研,就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边研究边工作,教育科研成为了老师们的工作方式,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
 
 
实践困惑
几年的实践研究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有汗水、有收获、有困惑、有遗憾……
1、关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受到学生已有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教师惯用的教学习惯各方面的制约,可采用的好的教学策略并不多,在实践中尚需不断努力。
2、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虽说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当课堂真正完全转变到学生为主体,尤其是在当今教育界应试教育的棍棒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时候,部分教师还是显得力不从心或者敷衍塞责。
3学习式课堂的教学效益如何得到保证?这是个老话题,谁提及它谁就不够摩登,但它确实是我们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结。众所周知,教育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的有限性,虽说终身教育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掌握知识和数量和质量仍然是衡量效益的重要指标; 2、内容的局限性,校园学习应以学习简接经验为主,以继承已有的社会经验为主;3、方式的多样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也不可能重复或者再现人类的全部发现过程,他只能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基模,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认识和判断。
未来规划
通过对本课题接近两年的时间的研究,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已有一点收获,但是问题和困惑仍然很多,但我们仍将努力践行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原则,规范课题管理,立足课堂教学,追求研究实效,争取本课题的持续研究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的教育创新
下一篇:优化生物课堂讨论环节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