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的教育创新
发表时间:2013-04-23     阅读次数:     字体:【

我们在艺术欣赏时,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将自己内心的审美体验通过适当的艺术表现活动外显出来。

我们在艺术欣赏时,从前往往过多地评价和鉴赏作品的形式表现、艺术语言、审美属性等,内容有些偏颇,在欣赏中的方式方法就产生了一些的失误。在艺术欣赏课的定位上,指导学生如何欣赏、掌握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去评价美术作品固然重要,其实,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和手法,更需要克服把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上,克服和避免艺术教学过程变成纯粹的艺术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过程,让学生体验艺术、参与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并获得审美的机会,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素质的养成。在审美的过程中感悟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感知、感触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审美欣赏课是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美术门类,理解艺术的多元文化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理解美术原理,形式美的规律和对经典作品的了解与领悟的审美教学活动。在如何上好审美欣赏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并引发问题并组织讨论,进而探究分析后处理问题,以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把“为欣赏而欣赏”单调的说教变成“不为欣赏而欣赏”多元性、发散性思维教学。在此,我着重谈三点:

一、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美术作品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效果,具有借用美术形象,传达社会思想,对人起到教化作用。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围绕艺术形式、艺术手段进行教学,不同的画种有着不同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他们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还要注重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文化内涵上来,拓宽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中如何发挥主导的作用,在发扬传统中,不断创新、光大,开发其潜能。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前瞻性思维、开拓性思维,充分利用美术以“一种再造的环境和气氛,唤起人们更为微妙的感受和体验”的功能。又根据德育的范畴,有意识地选择有积极教育作用的美术作品进入课堂,让学生欣赏,不是为欣赏而欣赏,而是作为欣赏之外的教育延伸,进行教化,领悟艺术勉力所在。

二、艺术欣赏要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品位

欣赏美术作品,是感知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于美术各门类的共通性,因中外古今美术作品的浩繁丰厚而存在诸多差异而区分成不同形态。不论是绘画、建筑,还是雕塑、工艺美术各门类中,纯美术和实用美术互相渗透与联系,从哪个角度划分都只是相对的,因为美术与哲学、科学宗教等不同,是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把握世界,所以对社会的作用及影响也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美术欣赏在表现理解的现状上,应深入细致地挖掘潜能,使欣赏在审美教育的同时,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品位、功能。目前的欣赏应不再是单学科的孤军奋战,而是多学科的齐肩并进,但美术欣赏在突出学科特点和特色时,更有利于发挥学科的优势,如色彩的冷暖对比,构图的形式感和艺术语言的处理等,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主题鲜明、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内涵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富有韵律感的陶器,到威严神秘的青铜器;从光洁明净的瓷器,到精湛技艺的织绣,无不闪烁着我们先民们的智慧和凝聚着先民们的汗水。也从中领悟以玉象征人物品格的传统文化精神影响着我们的子孙万代。

三、从欣赏中学会创作,并包含德育教育的实质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我们的整个思维被整个作品视线牵着走,画家的创作主意,思想情感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得到了审美体验,对美丑的辨别力有明显的提高,增强对艺术美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一幅作品,既是进行一次认真的审视,也是进行艺术的再创作。鉴赏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意、一种创作。

有一句名言曾说过:“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美的眼光去窥视世界,我们的身边是那么的“山美、水美、人更美”。美术欣赏课不仅能提高人的艺术素养,而且在审美愉悦中对性情的陶冶、情感的丰富,以及高尚趣味的养成,都具有其他课程无法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勇于思考,以美术的批评探讨、评鉴为主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学生审美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同时也获得艺术的再创造。一方面是教育情景的创造,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创新,借鉴艺术家的思维、灵感,使学生学会创作、学会联想、学会想象,理解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对多元文化所包容的精神品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各方面的信息丰富于我们的学习、创作。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电脑创作,可谓是“弹指一挥间”的举手之劳就能完成。在对美术作品的外部视觉形态即色彩、形体等进行感知,参与分析作品内容,感情意蕴的表达,以及所体现出的风格特征等,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达到情感的共鸣,使欣赏课真正能起到“不为欣赏而欣赏”。

 
上一篇:与 时 俱 进、 甘 为 人 梯
下一篇:基于小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