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记者张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华中师范大学的周洪宇教授提出,当前教育信息化应有的效能发挥不足,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拉动效应释放不完全;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助力教育综合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学校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近日在省教育学院的福建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里,教育界人士就“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教育信息化是与非的探讨。
信息化应用:成本高成效低
“相当多学校配备了一体机、电子白板,然而一体机被简单地当成投影仪使用,电子白板根本没应用,教师做课件还是习惯用PPT,资源包的效果根本没有发挥出来。”福州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林仕国认为,虽然硬件投入巨大,但是目前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还停留在低层次阶段,普遍存在着“成本高成效低”的矛盾。“这不仅是对财政投入的极大浪费,还说明我们的学校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问题”。
闽侯一中校长姜祥炎提出,课件资源的应用最重要的是怎样解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知识的差异性和学习的不同步性,每个专家的课件资源都很好,但是从电脑单机到网络再到现在的白板,还是无法很好地解决个性化教学的问题”。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校长萨大庆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开启孩子的智力和教师的智慧,但是信息技术如果代劳了很多事情,是否对人性、对于教师是种压抑?福州市台江区宁化小学校长洪丽玲同样担忧,目前国家鼓励企业开发课件资源,但是商业化的课件资源开发是否会弱化了教师的智慧?
教育信息化:重在教育方式的改变
“信息化究竟让教育受益了多少?”福州仓山实验小学的校长林兆星反问道。
福建海峡经济研究院院长闻盛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目前美国引领的这场教育革命,就是让教师从课件中解放出来,“一流的专家在做学科融合,提供优质丰富的课件资源,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观察者,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者和干预者,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目前中国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瓶颈无法突破,原因在于“认知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维度的专家融合不够”。因此,他认为,教育信息化不能只停留在课件上,“而是教材与教法的变革”。
福州高级中学校长苏芸则认为,目前教育最值得深思的是“能带给学生什么”。
“我们要教会孩子每一个学科的思想方法。目前只有数学学科进行思想方法的系统研究,其他学科几乎空白。”苏芸透露,最近学校组织教师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学科思想方法的文章,“结果是25年间仅有1500多篇,其中97%是关于数学,31篇关于物理,其他学科仅有16篇。”
福州八中校长陈炜表示,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教师要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成效的干预者”。学生往往存在思维、学习、心理和习惯等方面的漏洞,信息化能够帮助教师和学校分析、寻找每个学生不同的漏洞。“在未来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链接应当成为关键词,就是让学生能够链接到他们各自最需要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