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喆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同伴交往在幼儿生活中,尤其在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在幼儿不能成功进行同伴交往的背后,存在着同伴交往的阻碍因素。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找这些阻碍因素,积极思考有效的干预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发角色扮演的课程,在角色扮演中发现幼儿交往的短板,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交往。
两个人更精彩
3岁半的朱朱能声音洪亮地讲很长的故事。但是在平时,朱朱常常单独游戏,没有什么好朋友。楠楠喜欢朱朱,但是朱朱拒绝和楠楠一起游戏。在开展“快乐的小气球”角色表演时,教师有意将楠楠与朱朱分为一组。商量角色时,朱朱对楠楠说:“我是快乐的小气球,那你呢?”表演时,朱朱很自然地允许楠楠趴在自己的背上。他们的表演是班里最棒的。之后,朱朱开始和楠楠一起游戏,过生日时,还先把蛋糕送给楠楠。
朱朱开始时,表现出独自游戏、自己与自己交往的特点,主要是由朱朱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帕顿的理论,此年龄段的幼儿更多的是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3岁半的朱朱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很好,语言是交往的重要工具,但语言的发展并不代表交往一定达成。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有意地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幼儿在表演中,合作而产生成就感,教师及同伴的积极评价,又再次正面强化了幼儿的交往。之后朱朱与楠楠很自然地开始双向交往。
朱朱已掌握了交往最重要的工具——口头语言,而楠楠有与朱朱交往的强烈欲望。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交往机会的出现。对于独自游戏的幼儿,还有拒绝交往的幼儿,教师要主动有意甚至是“强制”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幼儿在交往中体验到快乐、成就感,得到大家的肯定,由此而得到正面的强化,就能更加喜欢交往。
“我只跟他玩”
彦彦、川川是中班比较胆小的男孩。两个人是好朋友,吃饭、睡觉都在一起。果果是班里刚来的新生,性格开朗,活泼阳光。彦彦在做“洋娃娃与小熊跳舞”角色游戏时,找不到自己的搭档。老师让性格开朗的果果主动去邀请彦彦,彦彦坚定地说:“我不喜欢跟你一起玩,我只跟川川玩。”老师调开了彦彦与川川的位置,彦彦开始与其他的小朋友主动说话、交往,甚至在角色游戏时,能自然成为三人角色游戏的中心人物。
彦彦对果果的拒绝,一是因为他跟果果不熟悉,认识时间短。二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决定:他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认为自己胆小,对人对事挑剔。三是他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来满足自己的交往需求。之后,川川性格发生了改变,而且两人出现了空间上的隔离,彦彦被迫改变了自己只与固定伙伴交往的状况,开始主动寻找自己新的交往伙伴。
幼儿因为认识时间短,情感上不接受,可以通过时间等待来自然化解。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荣茨的多看效应理论,人际交往的吸引力与熟悉程度成正比。幼儿自身性格造成的交往阻碍,则需要教师及家长破解幼儿的固定交往关系,扩大幼儿交往对象的范围,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干预。对于退缩、敏感幼儿的固定伙伴关系,适时进行强制性的破解。幼儿因为有交往的需求,教师只需促成他们主动寻找同伴的行为,扩大其同伴交往的范围。
一块糖的改变
俊俊是班里有名的淘气鬼,明明则对班里的规则非常遵守。俊俊很喜欢明明,总是找机会与明明亲近,但遭到明明的拒绝后甚至出现打架行为。一次,俊俊带了糖,老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汤姆的礼物”,俊俊把糖送给明明一起吃。看到俊俊的转变,老师表扬俊俊角色表演认真还乐于分享。明明接受了与俊俊一起玩游戏。
俊俊因为淘气,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在同伴中有了负面的形象,明明自己很遵守规则,自然要与有负面形象的俊俊保持距离。在老师的介入下,俊俊与明明一起体验了表演的成功、分享的快乐,老师表扬俊俊,为俊俊树立起了正面的形象,明明开始接受俊俊,与他一起玩。
学者研究发现,儿童陈述不喜欢同伴的原因大多是幼儿受到老师的批评。幼儿负面形象严重影响同伴交往的品质。3—4岁幼儿把教师看做一个权威,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正面积极的形象,这样他们才能在同伴交往中受到欢迎与认可。幼儿有交往的欲望,但交往的策略欠缺。教师出谋划策,让幼儿一起做一些开心的事情,体验交往的快乐,就能让幼儿更加接纳并喜欢与同伴交往。
在角色表演中,幼儿在虚拟的情境下,能够更加开放地表现自己,减少自卑、退缩等被动的行为表现。通过角色模仿,强化了同伴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促进同伴良好交往关系的发展。
幼儿期望角色表演圆满成功,因而减少了对同伴的挑剔、拒绝。在角色扮演中促成了幼儿的同伴交往,丰富了交往的对象,扩大了同伴交往的范围。角色扮演为幼儿交往提供了机会,搭建了平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模仿、想象,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们在同伴心中树立起正面的形象,使得同伴更加接受自己。(张喆颖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