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认为社会性互动对提升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20年前,人们认为人的个性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确定,不可更改,但现在我们相信,人的个性及‘软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作为“学习科学国际大会”议程的最后一项,3月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学习科学与教育创新国际论坛”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属创新和测量进展部负责人德克·范·达姆表示,这一结论日前已被一项脑科学研究成果所证实。
在为期6天的大会中,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下设的六大学习科学中心以及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学习科学专家分享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学习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如何推动教育政策和实践变革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对话。
社会性:重新理解学习的重要维度
德克·范·达姆在回顾表明21世纪经济对技能需求不断变化的证据时提出,大多数有关认知天性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和数学素养,仍然十分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发现许多“软技能”与日俱增的重要性。新的技能需求给教育系统的创新制造了外部压力。
社会性成为重新理解学习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性学习的神经生物基础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人的脑是‘社会性的脑’。”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主任安德鲁·梅哲夫从神经生物学、临床行为、教育等跨学科研究出发,提出社会认知是学习科学研究的中心,要重视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
关于语言、双语及跨文化学习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对于语言学习和社会性学习的理解。“近年,来自几个国家的证据表明,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不同学术领域间的‘远迁移’是有可能实现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与开发中心主任劳伦·雷斯尼克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在课堂上有效的对话,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跨越学科的迁移效应,即在一个学科上的有效对话可能会提升另外一个学科的学业成就。“有研究数据表明,‘迁移’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还不知道哪一种迁移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我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性互动对语言领域的学习具有强有力的影响,比如,婴儿学习新语言的早期行为证据表明,社会境脉能提供非社会学习环境下欠缺的必要动机和信息。在双语学习方面,双语语言环境会给脑的结构带来巨大变化,会改变脑白质的微结构,在高级认知方面产生功能提升;儿童早期浸润在双语语言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开放的人。
向实践转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对学习的理解日益深化,但目前仍然面临“学习危机”。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教育系统的变革依旧非常缓慢。对此,学习科学研究如何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系统累积了上千年的智慧和策略,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有自己的观点。即便是教师的专业培训活动,也会指向不同的知识,并不都指向学习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德克·范·达姆认为,学习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要被教师认识、接受、认同,并转化为实践,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习科学发展的另一个侧面是基于真实学习情境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裴新宁认为,研究人的学习不能无视人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全面理解并提出解决方案。学习科学要想对未来的教育政策变革和实践变革产生影响,就要站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研究问题。
与会者认识到研究文化和实践文化的差异及建立联系的必要性,建议从多方面入手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做好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转化,在确立研究主题时也应考虑到实践的需要,而研究者和实践者合作进行革新性实践的设计与研究、逐步建立起多元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共同体也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
建立跨学科整合性的学科体系
学习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跨学科研究热点领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习科学中心协调委员会主席林姒祥认为,未来学习科学的研究将继续以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为基础,逐步建立跨学科、整合性的学科体系。她建议,从生物科学、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和行为科学、工程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和物理科学等层面展开对学习的研究。
“近十年来,学习科学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一是基于对人脑可塑性的认识,二是技术和环境的变化,让原先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研究变为现实。”裴新宁告诉记者,学科间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对跨学科研究的开展非常重要。目前,国内的学习科学研究还处于在国内外间“搭建桥梁”的阶段,与国际相关领域的差距仍较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4年3月7日 作者:胡言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