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今天我怎样当老师
发表时间:2013-04-23     阅读次数:     字体:【

一、教研的好处

1、积累的需要

集腋成裘,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叶成章,这些成语讲的是积累的好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研究也应从积累开始。教案是一种积累,学生作文是一种积累,教学后记是一种积累。老一代勤奋的农民出门常背着粪筐,随时拣拾路上的农家肥料,回家后积成一堆备用。积累要从点滴开始,积累很辛苦,积累要有恒心。我积累了二十余年订阅的报刊,积累了一套教材系列的农村学生的作文,积累了调入龙岩一中第一届初中学生的“故事接龙”笔记本,积累我在龙岩一中第一次当班主任的工作笔记,积累了部分学生的部分作文,积累了近年来学生诗歌鉴赏的笔记……这些东西既可以是教学研究的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也可以让我们在闲暇时翻阅而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我读中学甚至读大学的时代,都可以说是“书荒”的时代,每看到一本好书都不肯轻易放过,于是留下了各式各样的读书笔记。在接这一届学生时,第一节课就拎着一旅行袋的笔记,让学生翻看,以养成学生做好各种笔记的习惯,以利于学生的阅读、书写、记忆、思考、选择等能力的培养。

2、发现的需要

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我们生活的路上,到处都有黄金,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其实这里所谓“发现的眼睛”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眼睛,是因为有“发现的头脑”的介入。教学研究能使“发现的头脑”更为灵光,使“发现的眼睛”更加明亮。当我们带着研究意识上课时,常会有教学灵感光顾,当我们带着研究意识与学生相处时,常会有艺术方法产生,当我们带着研究意识读书时,常会有联翩想象纷呈。教学研究意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从偶然中看到必然,可以由一叶落而知秋。当然这“发现的眼睛”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要“健康”首先要“营养丰富”,这就又落在了“积累”上了。除了生活积累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要有较宽广的知识面。2001年6月下旬,高考前期,一个学生从网上下载了《北京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三)》的一个作文试题,该题有左边这样的一个图,要求根据这个图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或人与人的关系的文章。看了这个图,我马上想到这正好可以启发学生作文的发散思维,于是将那三个圈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一个表示生活,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表示书本,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种书本,一个表示自我,包括自我的方方面面,那三圈交叉的部分即作文。一节课时间,学生思路大开,许多知识、经历都融会贯通了。

3、学科的需要

教育历来被当作一种艺术,特别是语文教育。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只有通过个人的细致观察和耐心实践才能得到,带着十分明显的个性因素,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能完全重复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学科的目标、内容、程序、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有科学性的一面,因而许多教育现象又有共性的一面,可传授的一面,其科学性的一面又能通过研究和总结,使之理论化、普遍化。比如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教学程序的秩序化和模式化,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和普遍化,教学手段的效果化和技术化。这个学期作为龙岩市和新罗区特聘的课改指导组成员,我曾多次应邀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示范课和做新课改精神的讲座。本来那都是初一的课,新课改是初中的事,我完全可以推辞的。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相融性,考虑到课改的大趋势,先了解先学习就先主动,于是都一一应承下来,取得了成功。事后问参加过课改专门培训的区进修学校李立良副校长:“这样的课,这样的讲座是不是符合课改精神?”他说:“完全符合。”用新课标、新题改的那一套上高中的课,也是可以的。

4、研究型教师的需要

刚从学校毕业走上讲台那会儿,备课仅仅是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形成教案的一个过程,这其实是一种学习型备课,尽管教案很详细,也只是吸收现成的结论,重现他人提供的事实和见解而已。比如备《雨霖铃》,熟读课文,以至教师也能背诵,翻阅现成的有关作者和时代的参考材料,写成教案,这是学习型的备课。如果在此基础上,同时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如他初次落第的调侃之作《鹤冲天》,对盐民生活充满同情的《煮海歌》,“殢人含笑立尊前”的情词,“不忍登高临远”的宦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颂词,如果到武夷山,又能光顾武夷宫里的柳永纪念馆,积累一些野史资料,最后依据以上材料和自己班级的学生实际,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笔记或教案,这种备课就是研究型备课。只有进入研究型备课,才能进入教学研究的佳境。

5、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医生是越老越令人信赖,因为医生的行业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的积累和经历的磨炼。教师就不一样了,美国教育协会(NEA)发表的《谁是优秀的教师》认为:教师在教学起初几年,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学成绩会上升;以后五年或更长时期,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经验,进步速度逐渐下降;以后十五年至二十年无大变化,再以后就日趋于衰退。这就是我校和平中学招生宣传时须反复宣传课任老师都是在职教师的原因所在。可见,教师在任教时,如果不研究教材和教学,不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充实自己,就会止步甚至落伍。“语文教师致力于教学研究,能最有力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把握研究对象的特征,就需要注意接触事物,从而提高感知力;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要思考事物,从而提高认知力;为了使自己感受和认识了的事物被他人了解,就需要用语言文字将它们表达出来,这会促使思维进一步清晰化、条理化;为了使研究成果包容的内容更丰富,表达的思想更深刻,就需要吸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出现新的思维水平。因此,可以说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向前发展乃至成熟的过程。”(朱绍禹先生语)我的“高中作文现写现评”课题三年下来,自己的写作水平,评析水平,鉴赏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真可谓“己愈予人己愈多,己愈教人己愈多”。

6、人生乐趣的需要

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的人,是“有幸”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对校长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也就是说,“研究”的本身也是“幸福”的。当看到学生中考高考考出了理想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老师是“有幸”的,当师生共同沉浸在课堂美妙和谐的氛围中,当你在教研过程中有所收获时,当你的成果刊印出来时,当你的报告博得同行好评时,你是“幸福”的。我在批改到学生优秀作文的时候,在和学生一起欣赏古今中外优秀诗歌的时候,在为帮助学生练好钢笔字自己下苦功终于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时……我也是幸福的。

二、课题的选择

1、选题的意义

爱因斯坦与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中有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发现、提出并确认了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课题,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基础,意味着敏锐的洞察力,意味着分辨了繁杂的教育教学现象,意味着对形势的判断力和胆识,意味着把握了主攻的突破口。刚走出校门不久,面对农村中学学生怕文言文,学不好文言文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如何让学生“变被动的接收为主动的汲取”的课题,具体地让学生将课文“动手”改为剧本,“动身”上讲台演出(如《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动手”用泥把“核舟”捏出来,“动口”讨论和辩论《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出山孝忠于刘备父子的价值,而“动手”“动身”“动口”都统一于“动脑”着落于让学生“主动地汲取”上。

选题又决定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和路径,既关系到整个教研的过程,又关系到研究的结果,所以,搞过课题研究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即“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无数事实证明,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活动失败的最常见的原因,选题不当正如处在一个岔路口上而选错了方向,一开始就注定无望成功。初中的外国文学经典收得不多,一般是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莫伯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高尔基的《海燕》和契诃夫的《变色龙》,对这四篇课文和四个作家作了一定研究后,我选了很小的题目——《变色龙》的几个不被人注意的问题,写出一组有关文章《标点符号也传神》、《<变色龙>里的“坏蛋”一词的两处妙用》、《<变色龙>的配角安排艺术》,教学时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切入,收到很好的效果。

选题还制约着教学研究涉及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是研究者对课题认识的初步成果,是衡量研究者研究水平的标准之一。从选题中可以看出研究者的知识领域和深度,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直在关注高考作文试题和优秀高考作文的我,很早就注意到高考作文的诗性这个问题了,苦于自己有关诗性的知识积累得很少,认识也较浅,又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因而一直等到2000年到华东师范大学进行骨干教师培训时才翻阅了一点资料,写成《高考作文与诗性》一文。

2、课题的来源

作为一个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课题的主要来源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实践。因为这是我们最得心应手的活儿,我们天天生活和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受最多、最深,身在其中,有许多直接的、间接的调查,以及了解和把握,有许多的困惑和争论。比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成绩,如何转化希望生,如何让学生费时最少而收效最多,如何处理好课内语文和生活语文的关系等等,都大有可为。从平时的模拟考试和高考的抽样分析中发现,高考语文最容易拉分的是两大题——古文和作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同时提高这两大题的成绩,就成了我们研究的方向,于是有了“高中古代散文与现代文章学的契合”这个课题。

课题往往还可以从本学科理论发展方面提出。有时学科理论与自己的经验和当前教育的实际产生矛盾,有时学科体系规划建设中尚有许多新的空白需要填补,有时对传统理论的怀疑和批判,更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改的实施,都会向我们提出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比如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为依据研究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依据交际语言学的原理研究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培养途径问题,根据人类文化学学说研究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理论研究语文的学习等等。在新的教学大纲将“语感”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强调时,我即对“语感”进行研究,完成《试谈语感及其培养》。

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处选择课题,这是现代科学大综合发展趋势和必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常常涌现出大量值得开发的新问题,如教育控制论、教育生态学、教育生理学、教育美学、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绿色作文等。

还可以从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中寻找课题。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远起于春秋,近迄于当代,都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著作。叶圣陶和朱自清都是当过语文教师的知名作家,从他们的文献中可以研究作家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语文老师也可以作一些专题研究,我曾经研究过梁实秋的散文,写下《潇洒写人生百态》的随笔,并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梁实秋。

有许多选题是“命题”作文,是从一些报刊中得来的。有的是报刊的征文,有的是报刊的专题约稿,有的是一些学校邀请开的专题讲座。这方面的文章我也作了不少,如《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不管三七二十一》、《2000年高考作文题摭谈》、《高考作文复习的“五个一”》、《’96高考作文题好在哪里》等。

有的课题是由外出参观学习或函授、培训这样的机会中得到的。我参加了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专升本的函授,每学完一科都要完成一个作业,作业多是一篇论文。我做作业的原则是至少对教学有用,最好让它有学术意味。我专升本的毕业论文是用教古典戏剧的涂元济老师的“团圆理论”来研究《西游记》,成绩是“优”。我作的祝敏青老师的语言学作业,有一个同学拿去“参考”,结果祝老师给我的作业打“良”,我自信可以得“优”,于是去问个究竟,祝老师犹豫了一下才说:“你的作业和另一个同学的雷同。”我只说一句:“我的是绝对‘原创’,抄的绝不是我!”为了证明,我又另作了一篇关于《听潮》中的一个语言现象的作业,再交上去,祝老师才改“良”为“优”。这篇题为《语言优美的一个奥秘》的文章,我还是经不起那个同学“借去复印学习”的请求,后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作者属了那个同学名字的从题目到标点一处未易的该文,我想我又一次为那位老兄做贡献了——前一篇作业那位同学也属上自己名字登在另一本杂志上。在这里提出并用老师的真姓名,意在说明两个课题和文章的的确确是我做的,那位老兄当时要评一级教师职称,要升官当校长,其情可原,这里并没有追究的意思。去年在《福建中学教学》上发表的《课堂土壤埋下创新的种子》其实是在华东师范大学的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语文教学课程”主持老师沈惠乐教授的作业。

教学研究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激情和特长。和教学比,教研是独立的、自由的。每个教师都有特殊的经历和体验,都有与别人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都有独具的兴趣和激情,都有特有的才能和天赋。就拿现在我校语文组来说,有的老师擅长背诵,有的老师擅长书画,有的老师擅长朗诵,有的老师擅长表演,有的老师擅长组织评价,有的老师擅长多媒体整合,有的幽默,有的严谨,有的稳健,有的活泼,有的精于分析,有的善于鉴赏,有的长于写作,有的通于古文,……我自己则坚守作文这一基地,然后向各领域扩张,什么类型的公开课都要试一试,什么领域的文章都想写一写。

当然,课题还可以从日常观察中得来。这也是中小学教师获得课题的重要途径。98年长江洪灾后,北京不少学校接纳了灾区学生,这些学生无论从习惯还是成绩上都与北京学生有较大距离,而一个学期之后,这些学生都能基本赶上北京的学生,有的甚至超过北京的一些优生。这就引得许多老师将这个现象作为自己的课题来研究,有的从不同的习惯开始研究,有的从基础知识结构开始研究,有的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存条件开始研究。从日常教学中得到的课题,我曾经研究过这样的几个课题:《谈谈语文笔记》、《谈谈语文预习》、《好的习惯终身受用》、《练好钢笔字终身受用》等。

无论什么来源的选题都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必须有价值,即要能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地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2、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分、合理;3、必须具体明确,界限清楚,范围宜小,避免大而空,避免笼统而模糊;4、要新颖,有独创性,这要有发展的眼光——前瞻性;5、要有可行性,无论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还是时机问题,都要充分考虑,扬长避短,尽快出成果,同时又要让别人可以操作,也能产生同样效果。

三、课题的构思

课题选定时产生了研究动机,于是就开始勾画研究的大致轮廓,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假设、分解和论证,然后在进行中不断检验。最初往往是在阅读、研究有关领域的文献中,如教育期刊、研究报告、教育论文索引、相关学科的重要期刊,或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某一点启发,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假设,进而带着这个粗泛的想法广泛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该问题被关注的程度,然后分解转换问题,使之形成系列,随之进行论证。这样,原来朦胧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清晰和明确,对课题有了一个总体把握,形成研究的初步思路,这时课题就得以确定了。

1、假设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教学研究是探求教学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发展的规律,一旦有了假设,研究者就能根据确定目标的要求,在限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实验研究;而假设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研究假设有以下的基本特征:第一,科学性,即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而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推测和主观臆断;第二,预测性,假设是在不完全和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是有待实践证实的,是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的出现作出试验性、合理的解释,因而有一定的预测性;第三,表述的明确性,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的可期待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命题本身无矛盾;第四,可检验性,以检验和预测其正确的程度和可靠性,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研究价值的,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假设的必要条件,这与假设产生前的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有很大关系。当然,假设其实也是一个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我在《话说“样本卷”》一文中列出从150袋试卷中任意抽取12袋中353份试卷大作文分数段分布情况表之后,作了这样一个假设:“由表可见该县大作文的评卷出现了严重的趋中现象,一类卷和六类几乎一半分值成了无效分数,其原因主要是挑选样本卷导向上的偏误。”这个假设的科学性是建立在章熊先生对多年高考评卷分析后得出高考评卷存在“趋中现象”“光环效应”等结论的基础上的,有科学性;这个假设说“趋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选样的偏误,当然还是一种需要证明的推测;这个假设的表述也是简洁明白严密的,如“严重”“几乎”“主要”“偏误”等词的运用;这个假设最终被证明,具有可检验性。

假设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按假设的形式分可分为归纳假设、演绎假设和研究假设。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的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出某特定假设,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研究假设陈述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上述《话说“样本卷”》的假设属研究假设。按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三种。描述性假设描述所认识的对象的结构,提供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的内涵,说明事物的原因,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条件与结果,研究主体的最初状态和最终状态的因果关系。预测性假设是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上述《话说“样本卷”》的假设属解释性假设。

2、分解

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在问题的具体化层面上解决。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分解,实际上也是预期课题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步骤获得解决,也为课题的论证提供依据。善于分解问题,也是着手教学研究的重要基本功。一个成熟的教研人员,这方面常常表现出特殊才能,深刻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我1994年做的课题《把语基教学放到较大的背景中去》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我把它分解为把语基放在语文的背景中去教学,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教学,放到生活的背景中去教学这样三个层面来解决,并且与当时教学大纲对语基教学的“精要、好懂、有用”的要求对应起来,形成相关的网络,这个思路一旦确定下来,其实课题已算是大体完成了。

3、转换

转换问题是指从一个新的视角或层面提出问题。我们辅导学生作文都知道作文构思中发散思维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个课题,用发散思维来多角度多层面观照,有时就是在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会有质的不同。这样不墨守陈规,不固执现有理论,按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找到各种发展的生长点,可以使研究步步深入。有时问题的转换还可能引伸出其他相关的问题,形成一个研究系列。初中课文《听潮》有一段话“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段话一般是从通感、博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格这一角度分析其语言的优美,我在《语言优美的一个奥秘——以鲁彦<听潮>片断为例谈词义的模糊性》一文转换了一个角度,从“语文的模糊性”带来美感的角度加以分析。

4、论证

课题论证是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的盲目性。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用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通过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第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第二,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三,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进而说明该课题将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第四,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五,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对于重大课题,这种论证常常体现在开题报告上。开题报告要经过同行专家或导师的审议,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第一,课题名称;第二,研究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第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第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等。我的《学道德文章,扬人文个性》(在《语文学习》杂志发表时更名为《高中古代散文与现代文章学的契合》)即是经过我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方智范教授认真审阅后的一个研究课题的比较规范的开题报告。

四、计划

教材范围

契合点(内容:过程、步骤)

论文(分课题)

负责人

完成时间

侧重点

涉及点

开题报告

1、课题背景:中国古代散文的人文内涵,文章学的丰富内容,应试教育下的古代散文教学和作文教学。

2、课题研究的目的。

3、研究方式、结题时间、成果体现。

学道德文章

扬个性灵气

应永恒

2000年8月

新课题后7­—9年级语文

1、从古文中积累材料

2、学习每篇的一个写法

3、能综合二三种写法

1、学会热爱自然

2、学会热爱人生

3、学会思考

让学生把触角

伸向古代散文

应永恒

郭建功

2005年8月

高中语文第一册古文单元

1、培养学习古代散文和写作文的兴趣

2、材料来自生活,写法来自课本

1、学会观察、积累

2、口语训练

3、开展活动

让学生乐学古代

散文、乐写作文

陈宏梅

陈慧榕

苏秀扬

2001年2月

2003年2月

高中语文第二册古文单元

1、找准“契合点”学会迁移

2、立意

1、古代散文的发展状态及特征

2、古代散文与作文的文体分类

让学生会学古代

散文、会写作文

林春兰

张  玲

2001年7月

2003年7月

高中语文第三册古文单元

1、谋篇布局

2、结构章法

3、古代散文写作技巧

1、古典诗词与古代散文

2、古诗词与作文

3、语感

让学生学活古代

散文、写活作文

应永恒

陈宏梅

2003年2月

2002年2月

高中语文第四册古文单元

1、驾驭语言

2、古代散文的各种技法及运用

1、古典戏剧与古代散文

2、审美情趣

让学生写好古代

散文、写好作文

林振江

徐  岩

邱静芳

2003年8月

高中语文第五册古文单元

1、古代散文的论辩技巧

2、古代散文的哲理美

1、思维能力培养

2、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

3、研究性学习指导

初步学会专题

研究,写出个性

陈光武

陈  晖

2003年2月

高中语文第六册古文单元

1、古代散文的叙事技巧

2、古代散文的写人技巧

1、创新能力培养

2、中国古代原创美学

进一步学会专题

研究,写出艺术

应永恒

孙  琳

2004年8月

2003年8月

研究报告

(总结)

1、课题的缘起和依据

2、运作的过程和方法

3、课题的收获和建议

从古代散文中

汲取绿色营养

应永恒

2001年9月初成

2003年9月修订

2005年完成

             

这是我们《中学古代散文与现代文章学的契合》课题所填写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子课题申报表》的“研究计划”部分。其实,这是一份狭义概念上的计划,因为该《申报表》还有“申报人基本情况”、“课题论证——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要突破的难题以及课题的创新之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等栏目。整个《申报表》包括“研究计划”在内的上述栏目的综合,才构成一个广义概念的计划。

五、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历史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认识教育的实质;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历史研究法有历史性、具体性、逻辑性特点。历史研究法首先要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的及有关资料条件,然后进行史料的搜集与鉴别,再用历史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向对史料加以分析研究。研究者还须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的古与今的关系、史与论的关系、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我们在《从古代散文中汲取绿色营养》中谈到“高中古代散文与现代文章学的契合”课题的立论依据时,用历史研究法,从“读对写的作用”“读写交融的好处”、“写对读的作用”三方面入手,引用了十余个古代文艺评论家和文章家的著名论断,并分别作出一定的分析评价,意在通过对历史上“读写契合”理论的研究为“读写契合”这个课题寻找依据,同时也证实了这个课题的可行性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在不加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问卷、测验、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对象的现状和趋势,以明确已有的成绩、经验和教训,进而发现对象内部相互关系乃至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成绩和经验,进而巩固和推广,使工作做得更好;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存在问题,暴露缺点,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工作健全地发展;通过调查,可以揭示出现象的本质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发展趋势,促进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调查分为明确目的、选择对象、确定项目、设计问题、实施调查、结果处理等步骤。调查的方法有问卷、测验、座谈、访谈和统计几种。我们的《认识自我  减少失误——初中毕业班语文“列表识误”实践》就是以提高新接收的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成绩为目的而向该班的班主任、原科任老师(退休)、班级学生实施以访谈、座谈为主的调查之后,才决定做的实验。通过调查,我们归纳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五个问题:第一,语文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第二,阅读懵懵懂懂,不知如何答题;第三,怕写作文;第四,考试紧张、粗心,审题常失误;第五,不了解自己,不知自己语文学习的问题具体出在哪个环境上。我们用桑代克的“试误”理论,觉得总复习首先要学生解决了解自己、避免重犯错误的问题,于是决定让学生用“列表识误”的形式了解自己。结果中考和保送考,所教两个班高分率、平均分,皆名列第一,语文最高分也在所教班级。

3、观察研究法

观察研究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主要长处是具有客观性、选择性和简易性。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短期观察法与长期观察法等。

观察研究法比较适合于做班主任的老师,因为他们天天都要接触学生,班主任所记的班级日记,就是一种描述性的观察研究记录。我们曾让几个有兴趣的学生研究语文课,学生必须用观察法,这一届的原高一(3)班就有学生做了一本语文课的描述记录,有学生还根据一年的观察,研究了我的教案,写有关语文课的研究性论文。和平班的一个学生还用“时间取样法”较详细地记录了我给他们上第一节课的情况。我97年开始做的“高中作文课堂现写现评”课题就是基于几次对学生限时作文观察计时的结果而做的。

4、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分为同类比较研究和异类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定性分析比较与定量分析比较三类。比较研究须保证比较对象的可比性、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坚持全面本质地比较。2002年我负责新罗区中考语文试卷作文试题的评卷工作。我着重于对45分到50分即百分制90分到100分的试卷进行了比较,尽可能全面地搜集高分卷,让一些评卷老师抄下后进行分析比较,努力通过大量的材料分析其内在的本质,作出优卷特征的结论:第一,构思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第二,结构严密,给人完整印象;第三,语言优美,经得起再三玩味;第四,内容积极向上,使人备受感染;第五,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并在评卷结束时作了专题报告,以指导新罗区的初中作文教学。

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经过分析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的一种方法。其价值是可以提供事实范例,因为显示经验的事实都是真实可信的,多半有典型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通过总结,在鉴别、整理、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地给事实经验以理论的说明。经验总结中的理论水平越高就越有指导价值。我做过的经验总结报告主要有《珍惜每次机会  提高学生素质——高2000届高一(3)班学生活动小结》、《跨世纪的步伐——龙岩一中97级高一新生军事夏令营小结》、《新世纪的呼唤——龙岩一中高2000届’98暑期社会实践小结》。

6、文献研究法

一般场合所说的“文献”指具有历史保存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信息载体的多样化,文献所包括的内容早已不限于文字资料,而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也就包括音像、电脑、网络等一切具有实物形态的载体。文献法具有能研究不可能接近的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不会受到研究对象的干扰,抽样容量大而研究费用少的优点。当拿到全套六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时,我即用文献法找出以前用的《高级中学语文》,对新教材鲁迅作品的选文作了些研究,完成《中学教材鲁迅作品选文管见》和《中学教材鲁迅作品教学浅见》两篇文章。

7、个案研究法

个案法是以具有典型性的个人或个别事例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从中寻找规律性认识的方法。其长处有三,第一,能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典型的个人或个别事例的发展变化过程、内在外在原因、根源、对策等;第二,结论大多具体、客观,可从特殊中推出普遍性结论,用于指导一般;第三,由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调查,研究者有较充裕的时间。个案法分个人的个案研究、事例的个案研究和团体机构的个案研究三个类型。我曾对徐岩老师用“因声求意法”教《阿房宫赋》的教学个案和张玲老师“话题作文的立意”的教学个案进行过研究,探讨两位老师各自的特征,分析这样教学的好处,归纳上升为较为普遍的结论,试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8、实验研究法

实验是在控制条件的前提下,有组织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突出主要因素,探索事物发生和发展规律,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具有可控制性、因果性、可重复性的特点。实验研究的内容很广泛,按其目的一般可分为发展性实验研究、改革性实验研究、验证性实验研究和预测性实验研究。我曾做过的《高中作文课堂现写现评》实验,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写300字作文,两节课写800字作文,并完成五篇左右作文的选、读、评的过程;而且,这样的作文由听课老师命题,即学生和老师都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完成写、选、读、评过程,在这种自变量操作下来研究学生作文评写的状态,兼有了发展性实验研究和改革性实验研究两方面的特征。

此外,还有理论研究法。第一线教师因受到许多限制,不易进行理论研究,此不赘。

六、成果选录

1、作文教学研究

《一手伸向生活  一手伸向书本》,《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把触角伸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把说明文写作的教学落在实处》,《把议论文写作的教学落在实处》,《有本可依  有话可说》,《试谈初中议论文的“引论格”》,《试谈初中议论文的“结论格”》,《让左脑与右脑和谐工作》,《让学生的作文从古代散文中得益》。

2、教材研究

《语言优美的一个奥秘》,《<变色龙>里“坏蛋”一词的两处妙用》,《<变色龙>配角安排的艺术》,《标点符号也传神》,《一样题材  两样风格》,《<苏州园林>快读指南》,《<五蠹>要点精析》,《<庖丁解牛>要点精析》,《中学教材鲁迅作品选文管见》。

3、教学研究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汲取》,《整体把握  培养能力》,《把语基教学放到较大的背景中去》,《谈谈语文笔记》,《谈谈语文预习》,《通俗顺口,一听就懂》,《中学教材鲁迅作品教学浅见》。

4、复习考试研究

《话说“样本卷”》,《读<广州市高三测试题>——兼谈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步骤和方法》,《认识自我  减少失误》,《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不管三七二十一》,《2000年高考作文题摭谈》,《’94福建省中考大作文试题简析》,《话说我省94年中考小作文》,《谈1995年福建省五地市中考大作文》,《’96高考作文题好在哪里》,《高考作文复习的“五个一”》。

5、教育理论研究

《试谈语感及其培养》,《新大纲所蕴含的语文教育思想》,《高考作文与诗性》。

6、案例评析

《合理  实在  管用  创新——张玲话题作文的立意评析》,《反弹琵琶  创新教学——徐岩“因声求意”、“因声求气”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尝试之评析》,《课堂的土壤里埋下创新的种子——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听课感想》。

7、课堂教学展示

录相:《仿句的限制与创新》,《<滕王阁序>教学录相》,《<胡同文化>教学录相》,《<秋天>与<秋思>比较教学录相》。教案:《<藤王阁序>教案》,《<胡同文化>教案》,《<秋天>与<秋思>比较教学教案》,《<金色花>与<纸船>比较教学教案》。

8、德育研究

《新世纪的呼唤》,《珍惜每次机会  提高学生素质》,《跨世纪的步伐》。

9、参观学习纪实

《’99金秋上海苏州学习考察纪实》,《踏花归去马蹄香》。

10、教育小品

《爱是一种情结  一种素质  一种自然》,《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人》,《苏老师的眼睛》,《晨读》,《全新的交流  全新的自我》,《探索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一棵树·一条河·一本书》,《绿阴·花香·硕果·栋梁》,《营造一片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

因时间关系,尚有文章未曾录入;各分类下的具体的文章的顺序也是随意排列的;除特别必要外,副标题一律省略。所录文章除个别用于讲座或发言外,都在正式报刊发表或得市级以上奖励。“教学展示”都是区级以上的公开课或示范课。

虽然纯教研并不能通达,虽然自古有“文章憎达命”之说,虽然历来都是“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但是,一个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教好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学习和研究;一个教师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出优秀成绩,必须学习和研究;一个人想要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只有终身学习、研究、感悟和融和。

请相信,教学很辛苦,也很幸福;研究很枯燥,也很丰富;真心投入教育事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功德。


 
上一篇:今天我怎样当老师
下一篇:从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变化谈教师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