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世博会,传递文化的平台
发表时间:2013-04-24     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上海世博局副局长    ]

150多年的世博会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每届世博会的举办,都为社会的前行注入了活力。从早期的产品展示到后来的文化和概念展示,世博会已经不只是科技与经济的盛会,更成为文化的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向世界传递着新的生活与文化理念。如何利用好上海世博会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经验、寻求人类更好的发展模式成为这届世博会的重要任务。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之际,本报联合同济大学世博研究中心,共同就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内涵、历届世博会主题解析、世博会的发展阶段与规划设计、中华的世博情缘、世博会与建筑、世博会与城市整体设计、世博会与艺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与发展等话题进行讨论,通过深入解读世博会的文化内涵,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世博会。——编者     

    文化如何改变你我的生活?上海世博会或许能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这是有150多年沧桑历史的世博会第一次选择发展中国家,也是有5000年文明积淀的中国第一次邂逅世博会。世博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经济、科技成果的盛会,对中国这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将带来什么影响,又有多少观念的碰撞,即将在你我、在每一位世博会参观者心中绽放。

创新与沟通

世博会传递文化理念

    和当今世界其他全球性盛会不同的是,世博会用一个主题在半年时间内将几百个国家、数千万宾客聚到一起。可以说,除了世博会,几乎没有其他人类活动能够如此紧密地凝聚国际社会,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世博会,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个地方,展示各自带来的产品和技艺,传颂各自的故乡和祖国,认识不同的人群和文化。人们要在交往中分享生活的经验,在沟通中学会彼此借鉴。

    世博会原本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伴随100多年时间的发展,世博会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的内核没有变。一百年如一日不变的原因,是因为世博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文化而不是商业的博览会,这就使世博会确立起有别于其他任何博览会的文化性格。当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尖端科技精彩演绎时,世博会始终用最朴素的价值观打动人们内心——寻找通向未来的方法。所以说,世博会的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内核则是文化。这些是世博会始终不变的灵魂。

    世博会蕴含着追求进步、激励创新、推动交流、重视教育等理念,而这些理念都是建立在和谐理念基础上的。因此,和谐共生是世博会最珍贵的理念。世博会所有参展主体,不论地域、贫富和种族,都可自由展现其文化价值;各种艺术观念和样式,无论古今、雅俗,都能平等交流。如今的世博会相较过去,其文化交流呈现出更具多样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新趋势。

    世博会集中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有目共睹,近年来文化演艺活动在世博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组织的国际舞台艺术节上演了50场节目,演员总数8万人。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有500场国家级的表演,园区表演有25000场。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各类文艺演出超过30000场。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各类演出超过15000场。可见世博会不仅是一场展会,更是全球文化演艺活动的盛会。各种文化在这里相遇、交流和融合,世博会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博览会。

    文化创新是世博会的一大亮点。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以创意活动为中心的展会理念,改变了过去以展馆展台为中心的办展思路。人们不仅渴望看到尖端的技术,更期望了解技术和展品背后生动的故事。爱知世博会上的美国馆以富兰克林捕捉电的故事为核心讲述了美国人对人类科技的贡献;萨拉戈萨世博会上的日本馆通过对一幅江户时代古画的精彩复原,讲述了日本对水的利用。可见演绎文化故事是比展示技术更能打动人心的内在智慧。

    在这个网络时代,世博会在多元文化沟通方面的杠杆作用越加显著。经济越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价值越突出;世界越网络化,人们直接的交流越显可贵。针对国内观众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意向,国家统计局专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有近70%的国内观众认为,吸引他们的看点不仅是高科技,还有各国各地区的特色。可见,现代世博会早已超越了原始的展会意义,它提供的娱乐化和高科技的互动体验,成为全球人们相互沟通和认知他人的一种手段。

创意与引领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思考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超过24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以及城市和企业参展。园区内将建设300多个充满创意的展馆,举办2万多场丰富精彩的活动。

    从2006年启动活动策划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利用世博这个平台,使活动成为文化交流、传递和汇聚的载体,使游客在欣赏生动演出的同时,也能感悟到活动背后的文化思考。

    (一)场馆建设多创意

    根据规划,园区内可用于文化演艺活动的场地共32块,其中包括6个室内场地和26个室外场地。从数量上看,室外场地多于室内场地,那是因为室外空间没有阻隔,游客可以拥有更大的互动空间,并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世博活动中,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室内场地包括形似飞碟的大型剧场演艺文化中心,专门用于国家馆日活动和各类会议、论坛的世博中心,由旧厂房改造的综艺大厅和宝钢大舞台(包括大演出区和小演出区)。26个室外场地是亚洲广场、非洲广场、欧洲广场、美洲广场、大洋洲广场、庆典广场、博览广场、船台广场、1号船坞、3号船坞、企业馆广场、全球城市广场、后滩广场、9个组级广场等。我们按照3种思路设计和建造场地。

    旧厂房旧貌换新颜

    园区所在位置原先是一片老厂房,设计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用工业文明的精神来承载并服务于世博文化。

    综艺大厅、船坞剧场是在江南造船厂的旧址上改造而成的。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150多年间伴随着黄浦江的潮起潮落,见证了清末洋务运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也见证了新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兴盛。当世博的脚步踏上这片记录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土地时,历史与未来有了一次奇妙的邂逅。在世博会期间,综艺大厅将上演原创剧目,包括原创杂技剧《CHA》,该剧集合了杂技、舞蹈等元素。船坞剧场将是青少年的乐园,育乐湾、海宝多媒体秀、木偶皮影等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都将在这里开展。

    宝钢大舞台是一座钢结构、半开放式的建筑,它原本是上钢三厂的厂房,经过改建后还保留了原本的钢结构和钢平台。钢走道被重新修整,变成了设备吊架,钢平台将成为活动区域的一部分。在这个半开放式的场馆内,当幕墙打开,观众可从这里眺望江景,聆听汽笛鸣叫,感受习习江风。如果是夜晚,江上的船标灯、建筑的外轮廓彩灯和场馆内的灯光,交织辉映,晕染出独特的世博夜景。

    新场馆体现综合功能

    “飞碟”外形的演艺文化中心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场馆之一。它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舞台区与观众区的多变性,即演出区域和舞台都可根据演出内容和规模进行自由组合。演出区的天花板上有层层叠叠的钢架,这就是目前最先进的机械升降隔断系统,这套系统由电脑控制,通过将隔断系统升降至不同的高度,对主演出区域进行水平的隔断,主演出区原本有1.8万个座位,经过隔断墙的分割后,可以变身为1.2万个座位、8000个座位或者4000个座位,以适应不同演出活动的需求,座椅还能伸缩、升降,保证观众视线的可调节性。

    世博会期间,演艺中心除承接每周周一至周五的东方歌舞团演出外,还将迎来世界各地演艺明星的演唱会。在世博会之后,这座集电影院、音乐俱乐部、展览厅、文艺沙龙及各种商业旅游设施为一体的建筑,不但能作为演出场地,还能够成为NBA篮球赛、国际冰球赛及冰上表演等比赛场所,为世博后的浦江续写传奇。

    广场提供交流空间

    我们在园区各国家展馆之间留出了一些广场空地,作为节目表演、观演互动、人群分流的场地。各个广场的舞台仿佛搭起了一扇扇颜色各异的“花窗”,亚洲红、大洋洲蓝、欧洲白、美洲青和非洲的咖啡色,为每个大洲赋予了鲜活的印记。当舞台上的表演者在”花窗”中载歌载舞之时,台上台下如同卞之琳诗句的再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世博会期间五大洲广场将上演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节目,这些“花窗”就成了普通游客与世界联系的“窗口”。

    (二)文化活动传理念

    我们的活动筹备工作启动得很早,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广泛地接触各类参展者,向他们介绍上海世博会,希望他们推荐优秀的节目来上海演出。我们提出20个关键词作为参展者推荐节目的标准,主题、首演、名人名团、本土特色、时尚、奖项、街头巡演、艺术节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创新、启迪、开闭园活动、同城效应、创意、传递、互动、合理、艺术展览和科技含量。这些关键词,每一个都代表了节目挑选的一个维度,代表了我们对于文化交流的思考。例如首演、名人名团、奖项等关键词代表的是我们希望在上海世博会上引进一流团体的意愿;本土特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我们希望利用世博平台实现全球多元文化汇聚、共同探讨文化保护的意愿,打造成世界民间、民族、民俗汇聚的舞台;而创新、启迪、科技含量等则代表我们对文化形态的未来思考。

    这些关键词,就像一把尺子,几乎每一个节目,我们都用这把尺子度量过。这些年的谈判,我们接触了各种演艺资源,口味变“刁”了,眼光变“凶”了。在节目挑选的过程中,也听到、感悟到许多人生道理。

    侗族大歌

    温家宝总理访日时曾有9个侗族小姑娘高歌一曲,引来日本观众的惊叹,于是我们记住了“侗族大歌”4个字。我们去贵州挑节目的时候,特地去了侗族村落,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原生态的侗族大歌演唱,没想到左村右寨来了数百个村民,他们平时是村民,一站到台上就是歌手。当歌声响起的时候,高声部高亢嘹亮,低声部沉稳厚重,宛如鸟叫虫鸣,宛如高山流水,惟妙惟肖,拨动心弦。侗族人告诉我们,唱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有种说法叫“饭养身,歌养心”,歌是精神食粮,歌曲也是知识,谁掌握的歌多谁就被公认为是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2005年侗族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侗乡的时候,我们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世博会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沟通文化理念的盛会,还能有什么是比利用世博会向世人展现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更好的机会呢?毕竟像侗族大歌这样的文化形式,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发展,一份集体的记忆,一种能产生共鸣的感悟。

    杜达梅尔的音乐人生

    在与委内瑞拉参展方交流节目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名字——杜达梅尔。这位世界一流的指挥家,原来曾有过非常曲折的经历,谈起他如今的辉煌,就不得不谈到委内瑞拉的一项“音乐教育计划”。

    委内瑞拉这套音乐教育体系,叫做国家青年与儿童乐团体系政府基金,体系的创建人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兼经济学家何塞·安东尼奥·阿布列,他为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请来老师,专门教授乐曲演奏和欣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音乐行业,委内瑞拉国内目前已成立了90多个儿童管弦乐团、130多个青年乐团,以及30多个成人职业乐团。极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会被推荐入国家级乐团。杜达梅尔所在的西蒙·玻利瓦尔青年管弦乐团就是最杰出的乐团。事实证明,这个体系确实是卓有成效的,从这之中走出了不少音乐界的新星。这个体系本身就孕育着伟大的理想,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孩子接触音乐,得到思想和灵性上的满足,从而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杜达梅尔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闻,委内瑞拉的这项计划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洛杉矶、爱丁堡和柏林也都仿效委内瑞拉,启动了社区的青少年乐团。我们认为,上海世博会是个难得的机会,在分享先进的城市教育经验的同时,引发大家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马拉维圆通学子表演

    在挑选节目的过程中,一群来自马拉维的黑人孩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研习佛法,会说中文。2008年他们到上海演出,他们表演了精彩的中国功夫,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些在舞台上生龙活虎表演的孩子,他们中间有不少是艾滋遗孤,曾经过着贫苦交加的生活。直到一位来自中国的佛教大师的到来,照亮了他们未来的希望。这位佛教大师,艾滋遗孤口中的“佛祖派来的爸爸”,就是中国台湾的慧礼法师。从1992年慧礼法师到非洲后,十几年如一日,收养那些贫困孤儿约200人,开设了学校。

    这些孩子上午到学校上课,下午在中心有一连串的学习课程:中文、佛门仪轨、佛门五堂功课、功夫、中国文化、健康教育、美劳、音乐、民俗技艺等。

    这些非洲孩子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如今还能够学习文化和技能,可以说是一项奇迹。是文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给处于困境和迷茫的人带来希望。

多元和精彩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看点

    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有将近1000个节目申请参与世博会,届时世博会将天天上演好戏。

    作为东道国的我们,早已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演艺活动大餐。除了开闭幕式和中国国家馆日活动外,还有为上海世博“城市”主题度身定制的原创剧目,讲述城市发展变迁的主题秀《城市之窗》;有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节目,比如以中国茶为主题,融合武术、魔术、绝技、歌舞等艺术样式的原创杂技剧《CHA》,展现中国武术的少林、武当功夫剧和东方歌舞团驻场秀;有专为青少年设置的活动,比如“年轻的世博”、育乐湾、杖头木偶剧《西游记》、皮影戏《三国演义》、儿童剧《芝麻街的魔法地图》、多媒体剧《海宝来了》、全球创新之旅和博览广场青年系列活动;有包括城市广场艺术节、市民合唱节在内的节庆活动;还有市民参与的世博社区活动等。

    世博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和互动,所以肯定少不了国外参展方的演出。他们十分热情地向我们推荐最具特色、享誉全球的知名艺术家和演出团体表演的节目,包括:英国国家芭蕾舞团演出、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演唱会、加拿大太阳马戏表演、佛得角“赤脚女歌王”艾芙拉演唱会等;有特地为上海世博会度身定制的节目,比如法国影星阿兰·德龙制作的法国音乐剧《温柔的法国》;还有许多活动生动展现五大洲本土特色和艺术风情,比如日本“传统和现代”庆典演出、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团《两千零一夜》、巴西桑巴舞团表演、布隆迪大鼓表演、喀麦隆国家歌舞团演出、萨摩亚民族集体舞、所罗门群岛排笛器乐表演、斐济传统歌舞等。

    对于国内的省区市,上海世博会专门设置了“省区市活动周”,每个省区市均可在园区内举办为期5天的活动,游客能有幸欣赏到各地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表演。比如,河北通过吴桥传统杂技、河北武术绝技、河北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示“杂技之乡”、“武术之乡”的艺术风采;山西围绕“火热山西,鼓舞天下”的主题,以鼓乐等三晋文化元素彰显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艺术魅力;内蒙古围绕“草原城市、未来之家”的主题,通过蒙古族婚礼、呼伦贝尔五彩合唱团等富有内蒙古民族特色的节目,展示草原文明和民族风情;陕西围绕“人文长安之旅”的主题,通过一系列文艺活动,展现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和西北风情;西藏围绕“天上西藏”的主题,通过藏戏藏歌的表演,多侧面立体地展现一个历史悠久、多元融合、文明独特的西藏;山东以泰山封禅大典或曲阜祭孔大典的艺术样式,配以群体性鼓乐为主的节目,突出齐风鲁韵的钟秀和优美。

    总之,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活动种类多,层次高,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你听说过的节目,还是没听说过的,都一定会给你惊喜,值回票价。

发展与人文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追求

    上海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凝聚着每个人对于“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的向往。回顾几年的办博工作,对于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进行文化推广,我们有一些心得。

    中华文化的当代表达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世博会就是我们向世界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成果的天然舞台。我们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向世界演绎中国,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目前,我们正和各地合作,积极准备世博会的首演节目,通过扶持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化作品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鼓励为世博会积累一批经典的文化作品,增强本土文化的原创能力。我们相信上海世博会的表演将会吸引世界目光的关注,同时也鼓励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鼓励文化合作与创新

    文化的交流,离不开相互尊重和理解。在世博会筹办过程中,我们非常鼓励中外专业团队的合作。世博会的形象品、重要场馆的设计、重大活动的创意方案都面向全球进行了公开征集,上海世博会主题秀、开闭幕式的团队组建也采取了中外合作的模式。世博会的主题秀《城市之窗》,以西班牙拉夫拉剧团为班底,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和台北艺术推广协会联合制作,体现城市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人性的关怀。这个节目除了紧扣世博会主题外,最大的亮点在于沪台合作,这是上海和台湾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良好范例,为今后更频繁、紧密的合作指出了方向。又如上海世博会的“欢乐盛装大巡游”活动,我们邀请了日本的团队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将巡游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事实证明,大量中外团队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专业化的团队、技术和经验。这个过程中我们借鉴和吸收了各国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先进技术,加强了文化观念的融合,丰富了世博会的文化内涵。

    推崇“降碳”生活理念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涵盖了人类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上海世博会正以“中国模式”打造科技世博、生态世博。

    我们还将“低碳”的理念引入活动中,除了在世博会开幕前发动长三角16个城市共同参与的“穿越长三角——绿色出行活动”,在上海市民网友中广为流传的“‘椅’我为荣”活动外,世博会期间园区内还将推出一系列讲述“低碳”创新生活的活动,如美国环保协会举行的“绿色出行之夜”环保综艺晚会,“天下一家”互动体验活动及全球青年创新之旅创意体验活动等。

    多一点绿色,多一点文化视野,多一点理解,这是我们对世界发出的邀请。这不仅将惠及展览期间的7000万游客,也在为上海市民留下一个更绿色、更宜居的城市而努力。这份绿色遗产,定将产生深远影响。

    体现人文关怀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关注的是“更美好的生活”,这一主题必须体现在“人”的身上。在活动安排上,我们也增加了许多人性化的考虑和对城市文化定位的思考。

    我们安排了“城市广场艺术节”活动,小丑、魔术轮番上演,让聚集的人流和排队的观众体会到身边的欢乐,让大家一起欢笑,一起分享,一起拥抱世博盛会。

    社区文化是近年来各方探讨的一个话题,社区文化力量的提升,同样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财富。上海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社区合唱队和合唱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社区居民中涌现了不少“身怀绝技”的高手,于是我们安排了“世博合唱节”活动,为这些人群预留一份空间,让他们拥抱世界,让世界看见他们,为社区文化发展探索一条道路,同时激发广大市民参与世博、奉献世博的热情。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将进社区进行细致辅导,开展合唱培训,普及音乐知识。这项活动目前已经开展起来。

    此外我们也在广场节目编排中,突出“欢乐、互动”的因素,将广场定位为文化交流空间,这也是我们为世博会的群众文化作出的一点努力。

 
上一篇:我省高校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 主动服务海西建设
下一篇:品味“世界杯”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