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人就像一粒种子,需要适合的环境,才能释放其天性所赋予的最自然的特质,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这个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大环境在每个人的成长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其重要程度各不相同。在幼儿至小学阶段,家庭环境占据着绝对的主要地位。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价值观,多是在12岁之前大致形成,而这些正是一个人在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对这种影响的反应结果,并且这种结果一直伴随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在日后能否变得优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家庭教育是如何影响人的呢?
父母是家庭环境中最主要的人文环境因素,同时也是塑造孩子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主要力量。父母的观念在与孩子每天的相处中,在各类事情的互动中,逐渐熏陶着孩子的一言一行,让他们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从开始的“我的爸爸妈妈说”到后来的“我认为”,就是这种影响的体现。
很多成年人会发现,当自己面对同样的事情进行思考时,使用的竟然是跟自己的父母如出一辙的方式,这就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如果父母的观念是开放的,那么孩子的生命发展就会摆脱限制,天赋优势更易发挥。如果父母的观念是闭塞的,那么孩子的生命发展就会受到极大限制,天赋就会被扭曲。例如,每个家庭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如一个家庭习惯吃饭时聊天,一个家庭习惯吃饭时不聊天。拥有开放观念的父母会认为这只是习惯不同,没有好坏或对错,都应该尊重。而拥有固执观念的父母会认为只有某一种习惯是对的,还要理论一番以示支持。那么在这两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前者如果遇到不同吃饭习惯的他人时,会尊重对方的选择,不予评价,不针对人。而后者则有可能执着于对错、好坏,并意图纠正对方、改变对方,从而造成人际紧张等问题。所以前者更会自然地做自己,也让他人自然地做自己;后者则会用很多精力去改造别人,而无暇自我发展,也使靠近他的人有被修正的压力感。
一位美国智者用梳子来描述这一现象,当我们从梳齿端看时,各个梳齿都是分离的,就像分离的人和观念一样,互不相容,互不接受。但是当我们从梳背一端看时,才会发现梳齿在此处彼此相连,都是同样合理的存在,而且只要走到梳背这一端,就可以从一个梳齿到达另一个梳齿,消解彼此的分离。
所以,父母需要有走到梳背一端的智慧,以创造开放式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像梳齿一样各自发展自己。而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真相:信任——相信孩子本身具有充分发展的潜力,从而给他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放下——不强迫孩子成为某个“梳齿”,而是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去陪伴孩子成长,放下无时无刻的控制;榜样——父母自身不断自我提升,引领孩子自我成长。
当今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父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无暇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于是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便成为他们教导控制孩子的方式,孩子在这种控制下,无法自我发展。当孩子内在发展的强烈需求和来自父母的外在压力无法平衡时,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网瘾、厌学、孤僻等。
对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已经非常重视。为了孩子的发展,学校开设“家长学校”来引领家庭教育,以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得以互相支持和融合,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近年来,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度空前高涨,家长对于教育的学习热情也在持续升温。很多学校都发现,只要是学校提供给家长的教育机会,家长们都很珍惜,参与度都很高。当“家长学校”成为一种持续性系统化的教育方式时,家长们更能受益。比如,每年或每学期定期的家长培训,不同阶段来自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信息,学校网站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专栏、家长学校档案和反馈的系统化等。同时,可以发挥家委会的力量,发掘学校内的家长资源,不断推出身边的榜样,或者成立家长间的互助教育学习小组,共同发展。只要学校能够真正地把家长看作自己的合作者,长期坚持下去,便会感受到家庭教育发挥的巨大作用,也会减轻学校的教育负担。
家庭教育这一重大课题还需要社会全员参与,加大力度。相关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社会家长教育体系,集合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医学界等各方面的力量,使家长们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
在社会性的家长教育中,尤其应该关注一个群体,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社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大力关注和爱护之外,系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是要回归到根本,也就是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意识和素养,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负起责任来。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一书中,留守的孩子们最希望收到的礼物不是精美的玩具,而是爸爸妈妈能回家。儿童的成长可以忽视物质的作用,却无法忽视精神的作用,而儿童的这种精神力量主要来自于父母。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漂泊在外,孩子的心灵得不到父母爱的滋养,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除了会给社会带来影响,最重要的还是对其家庭、父母的影响。所以,我们除了为留守儿童提供就学保障措施之外,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引领教育他们的父母,使其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家长担当意识,让每一个家长都能够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使他们能够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陶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