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课程基地:高中育人的新载体
发表时间:2014-04-02     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屠桂芳 张耀奇 张元贵 马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南京市十三中学生在“朗诵与吟诵”选修课上。  (资料图片)

  如何破解高中教育千校一面,应试倾向比较突出的现状?江苏省教育厅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视角,从2011年起,在全省高中学校启动了“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期望通过项目建设为高中教育注入新理念,创设新环境,搭建新平台,为学生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新途径。

基于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自2011年8月成功申报“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以来,从理念构建、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撑,互相渗透,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

  理念构建:使课程建设转型升级

  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是一次“技术化课改”的新尝试,旨在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突出多元和创生;研究核心内容建模,突出思维和实验;创立新型学习平台,突出探究和合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突出实用和研发;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研究和协同;探寻创新教育路径,突出实践和创新。

  课程基地是现有课堂教学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重点是把资源、理念、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学习环境,把目前被升学应试割裂的碎片化的教育教学,整合改造成师生生命成长的大学堂。具体而言,课程基地建设以创设新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教学环境:使语文学习特色鲜明

  根据课程基地建设的理念和方向,结合我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及成果,我们建构“一鼎三足”的课程模型。一座教育剧场、一个文学画廊、一个课程网、一本《石山钟》文学刊物、三个学习节、四大学习社团、四大研学中心、22门语文选修课、50本必读书等,成为课程环境的重要支撑。

  我们重点建设四个“研学中心”,注重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互动性。传统经典研学中心侧重经典文本和文化的探究学习;戏剧影视研学中心侧重舞台作品活动体验的学习;特长写作研学中心突出实践性和动手能力;金陵文化研学中心侧重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借助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研学中心”使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实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制度化,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校本选修的建设,从而构建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的学校“大文科”课程布局,凸显我校“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

  互动平台:让平面语文变成立体语文

  2011年底,我们建成了江苏省语文实验课程基地网,使基地建设有了“网上家园”,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和载体。建设语文学习“中外文学画廊”,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中西文学问题、现象和人物,制成具象化、问题化、系列化的展板画面,并结合学习软件内置在电子触屏中,方便学生获得对中西文学总体的感知和认识。为每个班级配备“十三中50本学生必读书籍”和相应的互动学习软件,在网上开通读书交流平台,使语文学习有了生活化、立体化的时尚气息。

  课程资源:让校本课程血肉丰满

  注重资源呈现多元化,自主开发结构化组织和生态化呈现的课程资源,实现需要与实用相统一。

  资源在教师的身上。课程基地建设焕发了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教师开设的高级写作、戏剧研读与表演、楹联欣赏与写作、英语名诗鉴赏、微电影拍摄与制作、辛亥革命与南京等精品课程,提升了校本课程的品质。

  资源在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我们“拆”了师生心中的校园围墙,把大树参天的校园、玄武湖、明城墙、博物馆、大学校园等当作学习的课堂,巧妙配置开发这些独特的资源。

  资源在课程建设的眼光之中。我们为“论孟研学室”和“红楼梦研学室”配置相关的绣像线装本,研学时人手一册,触摸传统文化的实物,具有传统经典的课程意蕴。

  资源在保障积累传承的制度之中。我们重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使之构成具有生活学习情景感的环境。

  学习方式: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路径

  “研学中心”集“资料室、问学室、活动室、研究室”等多功能为一体,表达出一种学习态度,即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即学即教、亦学亦教,成为终身学习的路径。“十三中戏剧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精彩异常,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受到戏剧艺术的启蒙教育,更领悟到“做中学”的真谛与魅力。“青春·明月·梦想:月光诗会”,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验生命美好,抒发青春激情。参加这种与“朗诵和吟诵”选修课、社团活动、“向青春举杯”教材专题学习内容挂钩的高峰体验课程,学生自然习得了对文学作品健康的阅读态度和方法。“时事演讲”活动,通过一次次演讲、对话、辨析、合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辩证表达,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专业发展:让教师职业生活集体转身

  基地建设和发展呼唤新的教研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我们把教研组、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搬到课程基地,让教师和课程基地一起成长。

  学校成立35人组成的课程专家组具体指导基地建设。教师们边实践、边反思,提高了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构建了富有职业理想的专业生活。我们重视这种对教学实践“小思考”、“小探索”,因势利导使“个人见识”放大成为“小众共识”,最终成为“团队常识”,成为学科组的教学财富,先后出版了11期《基地建设简讯》和两本专著。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强制的“外铄”转为自觉地“内发”,增强了职业认同感。

  课程基地建设,走出了学科本位,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而关照他们的日常生活,把学科关怀与成长更有效地带给每一个学生。 (屠桂芳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

 
上一篇:让教育回归本真
下一篇:骗局:别跟穷孩子说“书中自有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