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综合改革
发表时间:2014-03-04     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柯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综合改革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为教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拓展了教育资源,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变革,最重要的是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变革,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面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教育信息化应有的效能发挥不足,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拉动效应释放得还不完全。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要着眼于国际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建议以设立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深度融合改革实验区和改革试点校的方式,分级分类推动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的学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将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信息技术如何助力中国的教育综合改革?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教授。

  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

  记者:从宏观上看,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发展产生哪些潜在影响?

  周洪宇:最近30多年,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了3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微型化和快速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于教学过程,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起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使网上在线教育得到发展,不仅出现了网络学院、开放大学等依靠互联网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还使广大学习者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第三次是近几年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并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记者: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对教育内部改革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周洪宇:从教育内部来说,信息技术不仅为教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拓展了教育资源,还推动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变革,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将更加充分满足学生甚至包括教师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使教育更加以人为本。

  记者:信息技术与教育怎样的融合才算是“深度融合”?

  周洪宇: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个概念出现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经过了漫长探索,但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凸现,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

  记者: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中国教育该如何应对?

  周洪宇: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着手布局教育信息化,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记者: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于当前正在稳步推进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周洪宇:我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按照常规途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

  其次,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带来了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双重革命”,需要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再其次,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风暴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平台,在任何自我能支配的时间、任何能上网的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并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期间向人的一生延伸,再辅以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机制,就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渠道,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发挥不足

  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教育信息化曾先后实施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带动了不少领域的教育改革发展。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如何?

  周洪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围绕教育信息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您觉得目前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拉动效应释放得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周洪宇: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但是,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布局和管理融合不够。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和统筹推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教育信息化是分散、贯穿于各业务部门中,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分散管理,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多方资源,难以建立现代化、整体性的教育信息系统。

  二是我国农村和边远山区教育信息化依然相对薄弱,我国目前还有近7万个地处边远山区的教学点,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在地理位置、学校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有很大差距。

  三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学习效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作用不明显。当前许多地区、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社会公众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保证,投入巨资实现了基础设施信息化后却发现教学质量并没提高多少。

  四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健全,信息技术在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是信息化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创新性不够。信息技术在促进学习效能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作用不明显。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很多还停留在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尤其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实践探索还不够。信息技术在促进学习效能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不明显。

  六是信息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化,反转式课堂、分散合作互动式学习、扁平化学习和即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等被广泛用于创新人才培养。但反观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人才培养理念、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德育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不够,对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的办法还不够多。

  八是基于中小学信息化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九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分散,不能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

  十是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支持服务体系等有待完善,教育信息化投入经费有限,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与教育如何贯通“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当前国家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如何实现与教育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对于教育改革的牵引和拉动作用?

  周洪宇:当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具体而言,我建议今后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大力整合各种资源,以发展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可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领下,建立教改工作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教育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优质资源建设上,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企业等机构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力量投入,通过适当的机制和政策引导,形成企业搭平台,政府和学校买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建议国家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政府对资金的统筹分配,分步逐校实施工程,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把支持均衡发展的经费倾斜投入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模式,采取“多点支撑、资源共享”的模式,以中心学校带动教学点,建设“专递课堂”,提升教学点资源应用水平。

  同时,建议国家一方面构建网络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平台,促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习革命,打通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区隔,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契机,推动教育管理体制变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记者:您提出国家要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建议。但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是,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便利用信息技术,也不一定能完全消除这种差异,而且各地都有各地的自身特点。您觉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周洪宇:确实,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而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的格局下,要求所有地区选择同一个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不切实际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除了要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国情,还要着眼于国际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

  因此,我建议,设立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深度融合改革实验区和改革试点校,分级分类推动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各异的学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并选择不同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建设一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改革实验区与改革试点校,探索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记者 柯进)

  (周洪宇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史和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

 
上一篇:我省专业设置“高校说了算”
下一篇:教育改革要找准公平与效率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