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3-04-23     阅读次数:     字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

2、整体感知,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新闻中的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牢记教训,珍惜和平。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作品的不同之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罕见惨剧----南京大屠杀。其中遇难的中国人有30多万,当时的南京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设置了号称“杀人工厂”“人间地狱”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据统计共有400多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经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佳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纪念馆,访问那些让死难者备受折磨的地方,唤起我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交流资料,认识奥斯维辛

 请同学们看到这篇文章,快速的浏览一遍,

    1、提问:一般来说,新闻的结构分为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这篇新闻的结构却与众不同,体现了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请同学们先分清哪些是新闻事实,哪些是新闻背景,并把本文写新闻背景的 段落找出来。

明确:这篇新闻的背景材料主要集中在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第四段介绍了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第五段介绍了人们印象中的奥斯维辛的惨状。背景材料对新闻事实起到补充、说明和衬托的作用,加深了人们对这个“杀人工厂”的认识。

 2、学生结合新闻的背景材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看法。

 播放《辛德勒的名单》:这是66届(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影片中再现了纳粹法西斯在二战中对犹太人的屠杀。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

播放PPT

看了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那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不是又有了新的了解?

三  解读本文独特的新闻视角及写作方法

  1、提问:如果你去参观奥斯维辛,然后写一篇访问奥斯维辛的新闻,你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自由回答

补充介绍新闻的各种写法:

    旁观者(零度写作):记者在新闻中毫不参杂个人感情。

    参与者:直接描写所见所闻。

    纯主观性: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

小结:

我们可能会把自己看到的各种酷刑各种场景展现出来,让人们记住它,谴责它,控诉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众不同的写作视角----“纯主观叙述”,作者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作为文章的重点来写,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参杂在作品当中,让它得以再现。这类作品打破了“零度情感”的常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请大家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反应?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查找信息,讨论、思考并回答。

明确:第715段集中描写了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依次写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实验室----遇难者纪念墙----地下室等地方。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播放PPT

写参观者的表现属于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状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维辛新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颤栗,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的显现出来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情景都万分惊惧,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景象又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当年的纳粹又是残暴到何种程度!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四、精读品析

    高尔基说过“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

 明确: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明确:“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色固然美好,但是在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2、怎样理解“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明确: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止生命之花的绽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令人难忘。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开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控诉:生命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课文的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明确: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它的意思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人们已经了解它很多东西,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河窒息。但是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4、第6段的“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的“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反复出现,有何作用?从这些反复出现的具有提示性的句子,可否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明确:第6段和末段反复出现的句子,是作者通过貌似平静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以及提醒人们牢记历史悲剧,捍卫和平。这两句话反复出现,在结构上相互照应,又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主题:悼念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遇难的人们,强烈控诉,谴责纳粹的罪恶,告诫人们要牢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和罪恶。

五、总结课堂,布置课后练习

1、小结

播放PPT

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勃兰特下跪,赢得世人的尊敬;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不知道反省。面对法西斯犯下的杀戮,我们可以原谅,但是不能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尽管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因为刽子手已经丧失了人性,不会忏悔,但是我们还是要为那些死难者祈祷,更要为这个世界的和平而祈祷。

播放歌曲《祈祷》。

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2、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上一篇:高考作文技巧点拨:编列提纲的技巧
下一篇:初中语文必读名著主要情节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