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各媒体上的校领导形象,常怀疑出自一个造型师:正襟危坐,摊一本书,执一支笔,作孜孜不倦兼运筹帷幄状。多少感觉有点“端着”。
教师也有“端着”的:乐于在家长和学生面前扮权威;名师自然不会混同于一般教师,老教师也不太屑于跟年轻教师打成一片,课堂更是私人领地,旁人莫入。
学生也会端着:大学生放不下“天之骄子”的感觉,不屑于干工人的活儿;重点校的看不起普通校的,普通校教改班的也明显比其他班的有优越感。
教育为什么要“端着”?它一开始就掌握在大人老爷手中,是通往“人上人”的贵宾通道,它有资历端着。望子成龙成凤是百姓根深蒂固的心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学校一直是“朝南坐”的稀缺资源,它自然能够“端着”。另外,教育向来以清高示人,师道尊严岂能含糊?甲骨文中的“教”,就是手拿棍棒教训臭小子的形象——教育不得不“端着”。
但教育为什么不能一直“端着”?
其一,社会发展容不得“端着”。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两校向来是高考状元的“收容所”,仅1998年至2004年,两校状元录取率高达93%以上。但是,自香港高校横空出世,仅2006年和2007年香港高校就招收近30名高考状元,2013年香港大学在全国高考人数连续5年下降的情况下,申请人数达到创历史新高的1.2万人。如果这还能酸溜溜地说一句“人家的奖学金高”,但一不小心,哈佛、斯坦福们的“慕课”已“漫山遍野”了。人家早已俯下身子,我们却还“端着”。
其二,学生培养来不得“端着”。教育为未来育人,培养开放、理性、主动发展的公民,而“端着”是一种保守、偏执的姿态,是居高临下、忸怩作态和格格不入,学生容易得一种“眼高手低”或“高分低能”的毛病。“端着”还会让一些学校越来越表现出社会培训机构的气质,“揪分”成为终极追求。
其三,教师发展“端不起来”。互联网时代,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一根网线联通世界,教师必须改变观念,除了常怀敬畏之心,放下身段去开放和提升自己,别无他途。
去年,美国教师雷夫来到我们身边,展示了他的数学教学(他一直认为自己教的不是某学科,而是学生)——每天与学生做两个游戏。他说,中国的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害怕?因为孩子们怕老师责罚,怕考不好,怕被同学笑话。而雷夫说,“我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老师不是全能的,我也需要寻求帮助,这样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会向我求助,而不是惧怕我的批评。”我们有不少老师颇喜欢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洋洋洒洒,语言却陈旧如老黄历、琐碎如大话西游的唐僧、乏味如泡了五遍的立顿红茶。一位班主任组织部分学生参观家长的厂房,听完家长讲话后,非常震撼:“没想到家长这么厉害,想想自己讲的东西,真有些汗颜啊。”
“端着”的学校走不快。开放时代,讲究开门办学,共享经验,共同面对。学校如果还像手工作坊,固守所谓祖传秘方或独家秘诀,恐怕会很快出局。学校间如果以邻为壑,甚至相互拆台,还停留在牛耕时代,更有害于一个地区教育的高位均衡。
话说回来,教育毕竟姓“教”,教化着风气,引领着潮流,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不宜跟三教九流成天介“哥俩好啊,五魁手啊”,热乎得没边没沿儿。一句话,该“端着”时还得“端着”。(殷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