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先学后教”的实践困惑怎样应对
发表时间:2014-03-20     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孙晓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日前,天津十四中学开始使用互动教学平台,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华社 韩羿 摄

  “先学后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将其应用在课堂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凡是尝试过“先学后教”的教师都知道,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自习的时间一般是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高度集中注意力。因为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学生一方面要阅读材料,一方面又要完成自学指导题,这对初一学生或者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进行准备,面对生僻的单词、生涩的词组或枯燥的文章,就会像一只无头苍蝇,在课堂上毫无头绪,根本无法提起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设立一定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课堂上,我首先提出合适的“自学”目标,然后通过巡视、质疑、个别询问、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然后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是倾向性的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带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明确了自学的目标与相关方法与要求后,教师应让学生尽快地通过引桥,驶上自学的快车道。在这一过程中,应尽量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应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兵教兵”

  所谓的“兵教兵”就是让学生教学生,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兵教兵”的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但课堂上往往是好学生更活跃,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而学困生则往往会沦为听众。因此“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常常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兵教兵”的本意在于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如果能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稍差的学生,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兵教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应要求成绩好的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还应要求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挥领导及协调能力,给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带动学困生热情参与,使每个小组都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兵教兵”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恰当设计问题的同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单独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这一环节中,我始终要求每个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只有有了看法,在交流时才能形成思维碰撞的火花。

  “后教”要明确教的内容。教师教的不再是面面俱到的全部知识,而是学生在“先学”之后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何了解学生哪些知识点还没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先学”过程中巡视、观察,让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充分暴露出来。

  “后教”还要明确教的方式。“兵教兵”过程中,有些学生的知识可能不完整或者不完全正确,教师对此要及时补充或者更正。

  “后教”还要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论题,也不提倡答案标准化。教师还应当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寻找相关知识的学习规律,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此外还要提醒学生哪些错误是容易犯的,架起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如何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在新型课堂中,学生的进步不能单独用分数来评价,以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课堂体系,因此课程评价方式也需要转变。

  首先,从评价目标来说,要从“单一”转向“多元”。教师评价角度要从以往单一的知识方面的评价,转向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角度的评价。比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是否有进步。这种评价能打破传统的唯分数论,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亮点。

  其次,评价要从“重教”转向“重学”。要从注重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如教态、语言、板书等,转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例如要看学生自学时的情况,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这样,评价主体由“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最后,从评价重点来说,要从“形式”转向“效果”。课堂上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样的课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应算是好课。这样,教师能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很多方面还在磨合中,教师应勤思考、多改进、求实效。(作者孙晓行,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9日第7版

 
上一篇:教师“不会上课”的原因何在
下一篇:让成长可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