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大器晚成二月河
发表时间:2014-03-10     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赵明河  来源:人民教育

  初冬的一天,我有机会来到豫西南历史文化古城南阳,慕名前往著名作家二月河家中拜访。

  这是市内一处古木参天的幽静大院,院内植着成排合抱的法国梧桐树,二月河的家就在大院内一处红砖红瓦两层斜顶老楼的独门小院中。小院铁门一侧挂着一个大报箱,门框红砖院墙上贴有一纸条,上书:“请不要敲门,不要叫喊,没有预约,恕不接见。请打电话”,后面是一串电话号码。我忙掏出手机打电话,二月河老师热情地前来开门,仍是留着短发平头,穿着不系扣子的灰色夹克,一如在郑州相见时一样的微笑,一样的厚道,一样的热忱。

  握手寒暄后,二月河老师领我沿着小院内的碎石小径,到一层的书房。我好奇地仔细观察院内情景:这是一个约百十平方米的小院,就像普通的北方农家小院。靠院墙处长着几棵挺拔高大的杉树,靠院门一侧,用水泥砌着一个约八九平方米椭圆形的小鱼池,水泥上不规则地嵌着光滑的小鹅卵石,池水浅浅的,几条小金鱼在悠闲地游荡。鱼池另一侧种着蒜苗、青菜,红砖墙下靠着铁锨、扫把,墙上则长满了爬山虎。整个院落颇有在市井中寻求乡村闲适生活的味道,好一个都市里闹中求静的读书著作之地。

  二月河的书房面积不大,普通的灰白色方块地板砖,墙上挂着一幅齐白石的画。书房中央偌大的平板桌上摆满了笔墨纸砚。自他的清帝王系列著作出版后,身体已大不如以前,就靠练书法和画国画修身养性。老师夫人热情地端来开水后,就客气地退出。

  二月河点上一支烟,打开话匣子,我也渐渐了解到了他大半生来那令人敬佩的艰辛创作经历。

  我是黄河的儿子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祖籍山西省昔阳县,出生于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当时,人们正沉浸于抗日战争胜利和上党战役报捷、家乡获得解放的欢乐之中。身为县武装委员会主任的父亲凌尔文和战友们经过一番研究,集体给这个新出生的婴儿起名“凌解放”,与“临解放”谐音,带有盼望和迎接解放的意思。

  而“二月河”这个笔名,则是他年满40岁正式出版《康熙大帝》第一卷时,才首次使用的。当时,为了给自己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起个相配的笔名,他顺着“凌解放”这3个字的意思找思路。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融解,不正是人们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吗?

  他还着重说明,二月河特指黄河,即母亲河。二月是黄河冰开的季节,冬雪融化、万物苏醒的季节。他总是认真地说:“我要记住自己是黄河的儿子。”1947年,刚刚两岁的他,便随同都是老八路的父母,过黄河南下,后又几经辗转,在河南南阳定居。他取笔名二月河,也是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数典忘祖。

  还有一层意思,是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明媚春天。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而起步腾飞的。他的创作活动,恰如春天冰凌解冻的黄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一泻千里,好不壮观!于是他解释说,自己的原名和笔名本身就是个谜语,二月河是谜面,凌解放是谜底。

  二月河的恢宏巨著清帝王系列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大部十三卷,洋洋千万字,发行数百万册。特别是根据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以及海外版权的输出,更使得二月河英名远播,享誉海内外。有媒体赞誉说:“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二月河的读者,哪里就有二月河的观众。”就连当时的一位中央领导都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要多读读二月河的书……”

  连年来,他的作品获得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全国十佳长篇小说奖”众多的荣誉,但他最重视的只有两个奖项,一个是美国的“海外最受欢迎的华人作家”奖,一个是香港中学生评选的读书奖。因为前者是依据图书馆借阅率、书店销售率、读者投票率等多种调查结果评出的,自然最能直接体现读者的意向。后者让他略感意外:没想到中学生年龄段的人也能读得懂而且喜欢读自己的作品,令人欣慰。

  然而,谁能想到,创造出如此惊人成就的二月河仅仅高中文化程度,40岁前,他甚至连一个“豆腐块”都没有发表过。而他将近不惑之年一旦下定决心写作,就埋头发愤,锲而不舍,一发而不可收。真正成名,并且名扬海内外时,已将近知天命之年了,真可谓典型的大器晚成。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二月河小时候并不是大家眼中听话的好孩子。他从小喜欢特立独行,率性而为,不受成规约束。因为那时父母工作十分忙碌,加之频繁调动,常常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或是寄宿在亲友家里。少儿时的他,调皮顽劣,不爱学习,又猴子屁股坐不住,经常逃学去摸鱼、抓螃蟹,而且字也写得歪七扭八,缺胳膊少腿,所以常常不被老师所喜欢。以致于小学留级一年,初中留级一年,高中又留级一年,直到21岁才高中毕业。

  不过,二月河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却对课外读物十分痴迷。上初中时,他就津津有味地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读高中时,他又偶然读到了《红楼梦》,对这部书更是情有独钟、如饥似渴。然而老师并不喜欢功课不好又酷爱读杂书的二月河,称他是“饭桶”、“废物”,甚至斥骂他“真是个没出息的大笨蛋”。

  对儿时这段“不光彩”的经历,二月河从不隐讳,甚至常津津乐道地讲给别人听。正因为不堪回首,他才坚决地认为:“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分数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看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和能力。这个世界是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

  他认为,“上帝是公平的,给每一个人以不同的才能。关键是做老师的要善于发现、欣赏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目标,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挥不同的才能,培养不同的人才。不应仅仅是用分数这个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更不应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进行挖苦、讽刺,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投下难以抹掉的阴影,对他们的日后成人、成才极为不利”。

  为此,二月河在多次演讲中呼吁:“尊敬的各位老师,请善待您的所有学生,在他们青春年少时,给他们以充分表现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给他们以健康的心理成长历程的起点。”

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

  高中毕业后,二月河参军成为一名工程兵。那时,部队常年居住在山沟里,他开山、放炮、打眼、挖煤,什么苦活累活险活都干过。有一次点火引爆,他差一点被窒息在坑道里。如不是他急中生智,把军用胶鞋顶在头上,顺着巷道狂奔快跑,恐怕今天的文坛上就会因少了二月河而寂寞许多。还有一次,在推运装石料的翻斗车时,由于极度疲劳,他从两层楼高的河堤上狠狠地摔到了河滩上,所幸大难不死。

  那时,部队业余生活枯燥乏味。二月河不想让大好时光白白溜去,他利用自己业余管理团部图书馆的方便条件,在艰辛繁重的劳作之余,广收博览,手不释卷,抓紧点滴时间,拼命看书学习。一有空闲,他就头戴矿灯躺在煤堆上,专心致志地研读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当战友们进入梦乡之际,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阅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他还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名著,并用水泥袋的牛皮纸做成卡片,写下了成捆的读书笔记。10年的军旅生活,他系统地阅读了中国史书的二十四史以及清史中的野史、正史,等等。

  由于他在部队表现突出,当兵第二年就入了党,两年后又提了干,而且是越过排级,直接从战士提升为副连级新闻干事,以后又当了连队的副指导员,直到1978年才转业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工作,这时他已经33岁了。

  当时,社会上正流行红楼梦研究热,本来对研究《红楼梦》就颇有兴趣的二月河也加入了进来,并且写过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论文发出很久,还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看到了他的论文,慧眼识珠,称赞他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笔法”,决定在《红楼梦学刊》上刊登他的论文,并吸收他为全国红学会会员,还邀请他参加198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红学会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一些专家、学者由《红楼梦》谈到作者曹雪芹,由曹雪芹谈到他的祖父曹寅,又由曹寅谈到康熙皇帝。座中有人感叹,像康熙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了不起的政治家,居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像样的写他的文学作品问世,真是太遗憾了!这时,一直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二月河,开玩笑似地冒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来写!”

  一语既出,满室惊讶。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了这个来自河南的无名小卒,他们或许认为,这个面孔陌生、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是说妄言狂语,或一时兴起而已。

  但二月河可不仅仅是在说大话、吹牛皮,以博众专家一笑。他说了就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他把专家、学者们在红学会上议论的话题,当作自己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的爆发点和起始点。从此以后,他凭着长期的积累和顽强的毅力,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以一年一卷、3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硬是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余年间,既空前辉煌又行将没落的历史画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穿布鞋的大作家

  读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最让人惊奇的是,那浩如烟海般的史料,在作者笔下却运用得那样自如,似乎是信手拈来。而作者对清代历史、文化、政治乃至社会百态的熟稔更是令人感叹不已。

  事实上,为了写好康、雍、乾三代帝王,二月河进行了高密度的资料收集工作,做了大量卡片。什么《清人笔记小说大观》、《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清史资料》、《故宫档案史料》,连清人当初的日记统统都搜集,包括宫廷礼仪、皇帝衣貌档案、食膳档案、起居注等。其中很多东西相当枯燥、闷气。

  二月河坦诚地说,“这东西没有什么巧办法,需要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地掌握、理解。当时,一斤豆腐多少钱,还有纯度10%的银子到99%的银子怎么识别,皇帝一年360天,什么时辰穿什么衣服,一般人家的住宅、官宦人家的住宅怎么布局,进去以后怎么确定方位,等等,都要了解。这样,写出之后没有专家敢挑我的刺,因为我拿的是第一手资料。”

  二月河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但在生活上却不讲穿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朋友们用6个字概括他的生活:“大作家,土老帽儿。”他敦实、憨厚、纯朴、本分,但又绝对不乏精明、睿智、机警、敏锐。在家时,他经常脚穿草鞋,身着宽衣大衫,而且往往是里长外短,正反不分。

  有一次他应邀去某高校讲学,中午吃饭时T恤衫的前襟沾上了油渍,看着很不雅观。下午作报告前,他灵机一动,把衣服前后换了一下。听报告的数千名大学生竟然谁也没有看出来,有的还以为是大作家赶时髦穿着新式服装呢!回去后,二月河把这件事讲给家人听,笑得大家前仰后合,他还洋洋得意地说:“怎么样?我的聪明才智无人可比吧!”

  还有一次,他去一个县城看望担任县委书记的老同学。传达室看门老头看他像个乡巴佬儿,猜测可能是来上访或是申请化肥指标的,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去。实在没办法,他只好用烟盒纸做了个自制名片递进去,县委书记赶快跑出来,才见到了老同学。

  二月河不爱穿袜子也闹出过不少笑话。前年冬天他应邀去西安电视台作人物专访的节目,主持人和摄像看他没穿袜子,好像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特意拍了一个特写镜头,并打出字幕,称他是“不穿袜子的大作家”。后来他应邀去马来西亚讲学,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考虑到“国际影响”,这一次他倒是穿上了袜子,但仍穿着布鞋,结果当地报纸又称他是“穿布鞋的大作家”。

成功源于专心和勤奋

  由于我是教育界的,所以特别希望作家能对当今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成功谈一些感想。二月河想了想,只说了八个字——专心致志,刻苦勤奋。

  二月河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充实自己,多年来他在夜间坚持读书、写作,很少在凌晨1点钟之前就寝。二月河给自己制定了“三条守则”:一是守时,二是守信,三是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他认为,只有坚持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才能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获得成功。

  二月河刻苦学习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到一家图书馆去看书,从上午看到中午,忘了休息,忘了吃饭,管理员锁了门他也不知道。下午人家来上班了,发现他还在那里看书。还有一次,他手里拿着一本书,边走边看,入了迷,脚趾碰在一块大石头上,鲜血直流,而他竟浑然不觉。

  二月河笔耕不辍更是令人敬佩。上千万字的大部头系列著作,都是他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他固执地不用流行的电脑进行写作。他风趣地说:“爱吃面条的人都知道,手擀面比起机器轧的面来味道好多了!”酷暑的夏天,他夜间坚持写作时,把两条腿放进桌下的一个水桶中,这样既能稍微凉快些,又可防止蚊虫叮咬。冬天的寒夜,他写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实在瞌睡难耐,就用烟头烫自己的胳膊,以驱赶疲惫、清醒神经。

  写完《康熙大帝》第一卷时,二月河因劳累过度得了“鬼剃头”。他的幼女抚摸着他的头说:“这一块像尼加拉瓜,这一块像苏门答腊,这一块像琉球群岛。”他原本帅气的国字形脸上,也被日月沧桑毫无情面地勾画了“年轮”。他就是这样,在南阳那块偏僻的小盆地内,日夜不停地阅读、思考、写作了20多年,其间他基本上没有离开过那个地方。世界上一般的人都耐不住寂寞,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都不一般。二月河就是一个真正耐得住寂寞的很不一般的人。

  “作为深受社会各界喜欢的作家,您对当代青少年有什么希望?”笔者最后提出这个问题。

  二月河喝了口茶水,淡淡地说:“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青少年朋友能多读书,多读中国历史、哲学的书籍,多了解祖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祖国和世界各国的兴衰历史。”

  谈到这些,二月河又以他丰富的史学知识打开了话题。他说,近代世界,特别是18世纪以来,许多大国的盛衰兴亡,给人以很多反思。在18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国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经济GDP占全世界的32﹪,居世界首位,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总共只占17﹪,只有中国一半稍多。但到19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国道光十年,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法国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建立了新的国家。这三件大事极大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此时,中国的康乾盛世已开始走向没落,到1900年已是一落千丈,GDP只占世界6%,而欧洲五国已占到54.5%。到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1945年,美国的GDP已占世界56%,世界经济领先的地位又被美国取代。

  “为什么200多年前世界上最富强的中国,后来却衰落了?”二月河表示,他创作清帝王系列著作,正是想通过探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来深入反思,以期能对当今社会有些借鉴作用。

  二月河感慨地说:“我想告诉青少年朋友的是,读书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如果文史知识缺失,将不利于青少年朋友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读史使人明志,读史更能激发创造力。青少年要想人生有所作为,除了多读书,别无其他捷径。”

  “一个人无论怎样笨,只要认准一件事,每天干它十几个小时,这样坚持一二十年,总会弄出点东西来。”自称“自己不聪明、很笨”的二月河,正是博览群书,在通读史书、锲而不舍的努力之中,才获得成功的。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上一篇:你的课,震撼过学生心灵吗?
下一篇:清华北大为何培养不出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