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
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教研:新使命和新任务
发表时间:2014-03-06     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王湛 顾明远 田慧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各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也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教研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回顾6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在服务教育行政决策、研究与解决课程教学实际问题、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教研工作已成为我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专业支持力量,重视和加强教研工作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

  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各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也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教研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教研部门按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围绕本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大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教育决策的水平

  服务政府部门决策及其实施是教研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今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愈来愈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为教研部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教研部门应不断加强教研部门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教育决策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服务教育决策的水平。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区域教育发展观,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局出发,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改革和教研工作;二是不断创新教学研究工作机制,积极转变教学研究工作方式。教研部门要积极整合专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联合开展对课程教学改革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追踪研究和联合攻关机制;三是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加强课程教学育人的研究与指导,提高课程育人水平

  按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研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德育研究,深入研究并有效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全程育人研究,整体统筹本区域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促进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法上的有机衔接与配合;要进一步加强全科育人研究,积极指导区域中小学校重视各门学科(特别是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5个学科)在育人功能上的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综合育人的价值,形成各门学科综合育人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研究,积极指导区域中小学校统筹研究利用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课程建设能力的研究与指导,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教研部门要在指导区域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认真研究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引,以加强基层学校课程能力建设为重点,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开展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指导学校规划合理、科学、多元、特色的课程体系,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方面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确立路径、形成特色、提升质量,不断提升区域课程建设能力。

  教研部门还要在区域课程深度整合与课程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做好研究与指导工作。要实现课程深度整合,建议教研部门重视以下两点:一是积极开展各门课程内不同年级、不同学段课程的纵向整合研究,确保依次递进、有序过渡;二是积极开展各门课程间的横向整合研究,破除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间相互疏离的壁垒。要不断总结、提炼区域推进课程改革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形成课程制度,以加强课程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区域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动教学走向减负增效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学科本质,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各门课程特有的学科思想、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基本方法;二是依据学生学习心理,与中小学教师一起梳理各学科、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核心、关键问题,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实践研究,探索解决对策;三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作业设计等方面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基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性研究;四是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新挑战、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机融合,促进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领域的科学应用。

  加强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与指导,发挥评价的正能量

  根据教育部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的总体部署,教研部门应在以下几项工作中加强研究与指导: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组织实施过程的研究,不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指导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二是加强教学评价标准、策略、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引导学校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逐步建立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和指导系统;三是积极研究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实施程序和结果使用办法,指导学校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是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质量的研究与评估,充分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五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使广大中小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新时期,教研部门要高质量完成承担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着力解决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发挥好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专业支持作用。

    应重视和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当前,一个紧迫问题是,全国教学研究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宏观研究、整体协调和工作评估,各省级教学研究工作缺乏业务指导单位,工作开展呈现出各自为政、缺乏主流声音,难以形成共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合力。

  上海中学生于2009年、2012年连续两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以明显优势位居榜首,世界为之震惊。总结经验,可以说,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多年来上海市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结果,也是十多年来上海市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一支教育观念先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研究能力突出的专业保障队伍不能忽视,这就是教研员队伍。他们本着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带领上海中小学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指导上海中小学校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教研队伍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小学校实施的是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统编教材。为保证教育质量,各地方教育局设立了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从学校抽调一批优秀教师充当教研员,帮助学校教师研究教学大纲、统编教材、集体备课,在当时师资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根据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此,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都不适应,使得课程改革初期步履维艰。但是,在广大教研员队伍的深入研究、积极指导、全力服务下,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工作自信,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发展之路就能说明这一点。

  上海市徐汇区于本世纪之初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第一批教改实验区,我曾经去过三四次,亲眼看到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引领、指导全区中小学校一步一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在总结经验时讲到,转变观念是第一位的。他们认为,过去那种以忠实执行“统编教材”的运行机制已经成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障碍,于是在第二、第三期课改实验中提出了“忠于课标、调适教材、创生方法”的实施指导思想,采取“学期课程统整”的运行机制,效果显著。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们发挥了很大的研究、指导、服务的专业支持作用。他们根据新时期的教育形势和目标任务,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了过去教研员的角色定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从而成为新课改实施的专业研究者、引领者、指导者,不再是教育行政色彩的命令者,而是与一线中小学教师共同研究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作为教研工作的重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教研员队伍约有10万人,可以说,这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一是各地教研员都是从学校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其中有不少特级教师,他们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研究、指导、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权威性;二是各级教研部门多是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研究单位,在工作中往往受教育行政委托行使一定的专业权力,例如评价教师教学业绩、评审教师职称等,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研员具有“发号施令”的指挥权。如果教研员的教育观念正确,能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就能够指导和帮助一线的教师实施新课改,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就有了根本保证。

  当前,一个紧迫问题是,全国教学研究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宏观研究、整体协调和工作评估,各省级教学研究工作缺乏业务指导单位,工作开展呈现出各自为政、缺乏主流声音,难以形成共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合力。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工作不重视、不了解、不检查,缺乏总体规划,教学研究工作相关制度建设与政策制定比较滞后;部分地区教研工作基本工作经费和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力度严重不足;部分地区教研人员的专业发展、职称待遇等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因此,就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工作,我提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教育部对教研部门的建立、教研员队伍的建设应有明确规定,确立编制,制定章程,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研工作中的职责,使各地教研工作高效开展有章可循。

  第二,应把教研员的职后进修培训纳入到各级骨干教师进修培训计划之中,不断提高教研队伍的研究素养、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要从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出发,更加重视、支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研工作。

  第三,成立全国性的教研员研究组织。任何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使他们有组织地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建立行业的自律机制,指导、规范各级教研工作的开展

    由传统教研转向现代教研 

  长期以来,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在支持、引领、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专业工作,在提升、保障中小学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教育事业逐渐转向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教育发展对教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以往传统的、常规的教研观念、思想、方法、手段、机制、任务,必然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实现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变,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教研转变,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总体需要转变。总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研究重心要实现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的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最重大的转变和核心要求,教学中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研作为服务指导教学工作的专业队伍,必须按照这样的整体思路,把过去重视研究教、为教服务的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学、为学服务。这可以说是现代教研工作重心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转变,是教研工作立足点和重心的转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是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这就要求研究方式、方法要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理性的方向转变。过去开展教研工作往往基于个体的经验,基于对教学工作经验性的总结分析,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现在,我们提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规范的研究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大量事实的提炼,最终形成科学、理性的判断。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一线学校的指导,会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性。

  三是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这也是为了适应整个教育体制、运营模式的转变而做出调整的工作思路。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统一性的要求过多,我们习惯用统一的目标、内容和模式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要求改变这种统一性,走向多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研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由过去习惯于提出统一性的要求、研究统一性的问题、进行统一性的评价,逐渐转向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并通过这样的转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走向多样化,走向选择性,最终服务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样一个总要求。

  四是要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过去我们的教研员就是学科教研员,大家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某一个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不外乎知识怎么传授,尤其是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

  五是要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及学校发展转变。教研工作需要宽阔的视野,要在更完整的意义上去研究教学改革和发展问题,既能立足于教材教法,又能关注到教学的全过程,考虑到教学质量的全要素。同时,教研工作既要面向课堂、学生、教师,还要对学校的整体发展,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引领。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一个点的研究,逐渐向整个面的研究去拓展;从关注教学的某一个要素,转向关注教学的全要素。

  六是要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带来方法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课堂内在的结构,影响到教学关系的调整,影响到整个教学形态的改变,教研工作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研究。还要看到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全新挑战,比如慕课风暴、翻转课堂,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信息技术多年来不断与教学结合,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这次慕课风暴和翻转课堂则引起了超乎想象的高度关注?事实上,过去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只是一种方法、手段的结合,一种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慕课风暴、翻转课堂,则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把过去教师教、学生学,变成了课前利用视频学习,课上问题解决、答疑。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启示,预示着信息技术,不仅将从方式手段上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对我们的教学观、教学整体的结构、教学模式等也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研工作要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加快转变的步伐,调整研究的手段和关注重点,尽快由传统的模式走向开放的、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学模式。

(作者王湛,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  顾明远,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田慧生,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上一篇:教研制度:理直气壮的中国特色
下一篇:被异化的家庭教育如何还原?